|
《論法治與德治》 梁治平 著 九州出版社 梁治平,湖北人,我國著名法學家,研究多圍繞法律史、法律文化以及當代中國的法律與社會展開。 著有《法辨》《法律的文化解釋》《清代習慣法》《禮教與法律:法律移植時代的文化沖突》等。 法治關乎每個人的生活與命運。梁治平研究員被譽為“法律文化論的開創者”。他的新書《論法治與德治》,以一種長時段的歷史的眼光,提出和回答了關于中國法治建設的各種關鍵性命題。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對法治與德治的關系在歷史和社會變遷的背景下進行解讀。 德治的觀念出于儒家,儒家成立于孔子。但是德治的思想卻是在孔子以前。在西周,德的含義簡單地說有兩端:一是敬天,二是保民。在這個意義上,德治就是具有正當性的穩定的統治。而禮,起源更早。它是從初民祭神儀式中發展出來的各種社會規范。也是在周代,周公對禮作了創造性改造,把禮發展成一套非常精致的規范王國體制、君臣關系的國家制度,所以周代的政治也是禮治。 在《論語》中出現了一次不多見的場面:孔子與兒子之間的對話。子對伯魚說:“你學習《周南》《召南》了嗎?一個人如果不學習《周南》《召南》,就好像面對著墻壁在那里站著吧?” 《周南》《召南》是《詩經·國風》中的頭兩部分篇名,周南和召南都是地名,這是當時的民歌??鬃舆@里是給兒子孔鯉指點門徑,你學習《詩經》要從這二南入手。如果你不先把這二南學好,那整部《詩經》對你來說就好像一堵墻,你面對高墻站立著,根本不得其門而入??鬃釉唬骸岸Y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禮呀禮呀,難道只是說的玉帛之類的禮品嗎?總說樂呀樂呀,難道只是說的鐘鼓之類的樂器嗎?)這是老夫子發出的感慨,嘆人們表面上似乎忙于禮樂,但只追求表面的器物形式,把禮、樂的精神實質丟了。 表面上看,“禮教”似乎很僵化。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說當君王要有君王的樣子,當臣子要有臣子的樣子,當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當孩子的要像個孩子,秩序感非常清晰。但是,真正的禮不是程式化的禮,真正的禮實際上存在人心當中。什么時候用什么樣的禮,要把握分寸,將心比心。關于克己復禮,后世形成了兩種意見,一個是程朱理學,一個是陽明心學。我個人傾向第二種解釋,也就是陽明心學的理解,每個人都做自己,盡自己的本分,也就建立了禮。“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人從來都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內心贊同,有了自我驅動,從而付諸行動。 禮治自然不是法治。法家推崇法,而不是傳統的禮。在法家看來,禮的概念難以捉摸,又軟弱,不具有強制性。談到秦的滅亡,大家都會提到陳勝吳廣起義。戍邊士兵逾期不到就被處死。假設法律的規定不那么嚴苛,對違法者的懲罰不那么嚴厲,陳勝、吳廣們或不至于那么絕望,這場悲劇或許最終不會發生。改變一條法律,畢竟不是一件難事。但問題是,這件事情所涉及的不是某一條法律,而是秦的國家體制,是法家治國的基本理念。 法家相信,重刑是消滅犯罪的最好辦法。人們因為害怕重刑而不敢以身試法。結果,刑罰會隨著犯罪的減少而減少,這叫作“以刑去刑”。重刑思想的產生同法家對人性的看法有關。法家認為,趨利避害、好逸惡勞是人的天性,受這種天性支配,人的各種行為和活動都不出利益計算的范圍。 我們假設這么一個場景,某人在路邊看到一袋土豆,不知道是誰掉的,他看看四下無人,迅速把袋子拎起來,帶回家炒土豆絲去了。這種撿袋土豆據為己有的事情,在今天我們看,是一種民法管轄的行為,肯定夠不上刑法。但如果放在法家時代,用《法經》來定罪,撿了土豆的人可就沒那么幸運了,一旦被發現,會受刖刑,一只腳要被砍斷。只是撿了一袋土豆而已,這個刑罰會不會太重了呢?畢竟沒偷沒搶嘛。《法經》給出的理由是:“為盜心焉?!币馑际牵m然沒偷沒搶,但做了這種事,就說明心里動了偷搶的念頭?!氨I心”,只是偷搶的念頭而已,為什么要這樣重判呢?因為在法家代表人物李克看來,“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也就是說,要想把政治搞好,把國家治理好,最迫切的事情就是消滅盜賊。在今天看來這實在小題大做了,不過在春秋戰國時代,“盜賊”的涵義比今天寬泛很多:小到小偷小摸,中到殺人放火,大到聚眾造反,都算盜賊。 講到這里,你也許會想到一句話:“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边@話出自《國語》,說的是周厲王時代的事。周厲王暴虐無道,首都人民很不滿。周厲王于是安排巫師充當特務的角色,只要發現有說怪話的人,就抓來殺掉。從此沒人敢說話,“道路以目”,大家在路上遇到,全靠打眼色來交流。元老召公勸諫周厲王,講出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這句名言,意思是堵住民眾的嘴,比堵住大河還危險,決堤的時候受不了。周厲王不聽勸,結果3年之后,首都人民聯合起來,把他趕下了王位,史稱“國人暴動”。中國古代是熟人社會,要做到“防民之口”,技術上完全可行。這里的法只是對社會與文化的極端輕視和抑制,不問行為動機、人心善惡。沒有禮的含混性,也沒有禮的人情味,更不講仁義道德,結果把人變得虛偽無恥。 隨著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傳統的禮法合治模式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解體。近一個多世紀,對中華傳統禮文化的破壞太多,誤解太多,顧慮太多,遺忘太多,現在似乎有“法的膜拜癥”。中國不缺乏法律,現在缺的反而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中的“禮”。法治的背后是國家意志,但是除了國家意志以外,我們更需要社會自發的日常文化秩序。當代中國十分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將之納入治國理念和方略,倡言德治。德治作為一種思想資源,本身具有合法性與號召力。也許最大的一個不同是,傳統的德治有禮治作支撐,不必講法治。而現在的德治卻是由法治主題引申出來的,離不開法治概念?,F代的法治,在形式上可能通法家的法治(形式化的法治),內容上通儒家的禮治(傳統美德和公序良俗)。 我們關心的是,這樣一種法治秩序,以及人們對法治的信仰,如何才能建立起來? (黃麗云)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