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居上海多年的馬卡丹老師發來一本新書,書名為《龍巖傳》。這是作為《絲路百城傳》大型叢書的其中一部,與作家李治瑩合作的一本關于龍巖歷史與文化的書,囑我寫點感想。我打開一看,不禁嚇一跳,合計343頁的書,以絲路視角觀照龍巖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涵蓋客家與閩南兩個民系,汀江與九龍江兩條江河,閩西七個縣市區的歷史文化,從古至今,由遠及近,包容萬象,足夠厚重,足夠精彩。不禁對兩位年近七十的文學前輩肅然起敬。 一直以來,有不少龍巖的文人學者以不同形式抒寫腳下這片土地,或散文或小說或詩歌,或是一個鄉鎮,一個縣域,或是一種文化,一條江河,但涵蓋兩條江兩個民系、七個縣市區,如此全面系統介紹整個龍巖歷史文化的書籍,《龍巖傳》的價值顯而易見。 書中用三道里程碑勾勒出龍巖近兩千年的發展歷史,第一道是西晉太康三年,新羅縣設立,這是閩西地域第一個縣級行政建置,標志著這片化外之地納入中原王朝版圖。第二道是唐開元二十四年,汀州府設立,這是閩西地域第一個州級建置,是由蠻荒走向文明的歷史性轉折。第三道是清雍正三年,龍巖直隸州設立,這是閩西地域第二個州級建置,“一府一州”并存的格局形成,延續至近代。書中又用兩大時間節點反映了龍巖的精神流變史,第一個是宋元之交,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文天祥的到來,讓客家人和福佬人群起而應,兩個平行的民系因熾熱的愛國情懷,有了最初的交匯;第二個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之交,閩西成為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風起云涌的歷史潮流中,兩大民系攜手并肩,一往無前。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形成了兩個民系性格深處最寶貴的精神遺存,是兩個民系交融交匯的精神流變…………這樣的梳理分類不禁令人眼前一亮,并瞬間清晰起來。 遵循這三大里程碑和兩大時間節點,全書分為六章,從遠古文明的星光片羽,到兩條江河的各自精彩,從風帆向海的眼界魄力,到風展紅旗如畫的形成與貢獻,最后以當代龍巖的詠嘆調收尾,可以說《龍巖傳》梳理了龍巖整個歷史脈絡,結構嚴謹,系統全面,內容豐富。讀《龍巖傳》,越是深入,越感覺曾經熟悉的土地,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和故事,有一種佇立于時代高峰俯瞰幾萬年龍巖歷史人文的大視野,又像正在看一出引人入勝的舞臺戲,漸入佳境,意猶未盡。 讀地方性歷史文化的文章,很容易掉入干巴巴的學術化語言或所謂文化大散文的大而無當之中。《龍巖傳》很好地綜合了二者的優缺點,既有:“客家是多源的,客家的源頭不僅僅在中原,至少,閩西地域以畬族為主體的土著,也是客家的源頭之一,這,或許就是今日的客村常常帶有‘畬’字的緣由。”這樣經過長期調查研究后得出的理性解說和定論,也有:“這一刻,山風拂面,茅草輕搖,夕陽就要收起最后的余暉,西天滿布的紅霞,美得讓人心碎的紅霞,為這曾經的王都,罩上了一層亮色,一層如許凄美的亮色。真應該為織立一尊塑像,就在這夕照下的平川。”這樣經過醞釀積淀后發出的如詩般的由衷感慨。或許歷史的煙塵早已掩蓋曾經的面貌,或許所見與所聞早已大相徑庭,這又有何妨呢?當現實與歷史交相碰撞的那一刻,總是令人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于是,才能得出令人拍手叫絕的感悟:“一道閃電忽然閃過腦際,我明白走進石壁不見石壁、走進葛藤坑未睹葛藤的因由了:石壁是長在先人心中的,葛藤是攀在先人心中的,那是一種堅如石壁的護佑,那是一種擺脫苦難獲得拯救的期盼,一個剛剛成型的民系殷切的期盼!”這些充滿詩化,包含情感,又不乏理性科學的語言時不時跳躍出來,令人感同身心旌搖蕩,讓這本書有如山泉水般絲滑溫潤清涼舒爽的感覺,閱讀的快感和精神的愉悅油然而生。 《龍巖傳》要展現的不僅是龍巖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還有紅旗招展的紅色歷史,風帆向海的僑鄉傳說,尤其展現了龍巖絢麗多姿的當代畫圖,將讀者的視線一點一點拉回現在,關注當下火熱的生活和生產,感覺這本書離我們更近,更具時代感。如工程機械、運輸機械、環保機械三大產業集群發展格局的形成,讓閩西的山不再高、水不再遠。紫金的神話,經久不衰,暢行萬里的山城巨變,使得山河大地日新月異…………作者飽含深情回望故鄉,是深深的眷戀,更是滿滿的自豪,是一種為家鄉驕傲的昂奮心情。 “遙望中原懷故土,靜觀落葉總歸根”,要完成這樣一本書,即便像馬卡丹、李治瑩兩位資深的作家來說,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除了需要深厚的文學文化功底,更需要長期深入一線做田野調查,廣泛收集素材,要付出巨大的體力和心血,真可謂是夙夜匪懈,殫精竭慮,而在面對故鄉召喚時,這一切辛勞都微不足道,正如作者在后記中所說:“不記得有過多少晨昏,或埋首故紙堆中,搜羅爬剔,一遍遍校核辨析;或穿行城鄉街衢,眼觀筆錄,一番番現場采訪。不記得有過多少子夜,或臨窗構想,心馳故里,思接千年;或胸羅成竹,伏案疾書,神思飛越。激蕩的心,一度度與341閩西歷代先賢悠然神會,一度度為龍巖今朝氣象熱血賁張。苦與勞盡去,疲與累盡失,充盈心頭的,只有光榮的使命感、責任感,只有對故土無盡的思念、無窮的感恩。” “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讀《龍巖傳》時,我總會想起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會議上說過的這句話。《龍巖傳》正是牢牢立足本土、立足生活、立足人民,以對故鄉深深的眷戀,用心用情寫成的一部追本溯源、貫穿古今、激發文化自信的好書。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