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水多,沒有大江大河,多是大大小小的湖蕩。 家門口便有一處湖蕩,種著荷花,也種著茭白。茭白長得很快,數日沒有留心,就長起來了。一叢叢的,青蔥碧綠的葉子連綿一片,煞是招人眼。 長在水邊的植物總是天生的水靈,帶著潤澤之氣,像是蓮藕、菱角,逃不脫“白、嫩、鮮”三個字。茭白亦是如此。古人在《西湖夢尋》中有記載:“寺前茭白筍,其嫩如玉,其香如蘭,入口甘芳,天下無比。”對此,我深以為然。茭白質地鮮嫩,香味如蘭,入口鮮甜,確實是蔬菜中的極品之味。 我總覺得茭白的葉子與粽葉十分相似當是可以取來包粽子的。方才提出,便被母親嘲笑五谷不分,且每逢夏季茭白上市之際便會再次說起此事打趣我。直到我找來周處的《陽羨風土記》,將“先節一日,以菰葉裹黏米栗棗…………”這一段讀給母親聽,方才作罷了。你瞧瞧,分不清的何止是我,古人就曾拿茭白葉子當作粽葉包了粽子。 翻閱資料才知,漢代以前,尤其唐代,米是主要的食用部分。唐以后,其米多用來救荒。“”在古文獻中也稱“雕”、“雕胡”。作為菜食用,始見于《爾雅》。宋之前,一般稱為“菰菜”。至宋,始見“茭白”一名。“茭”得名于其根“交結”,“白”得名于其肉質莖色白,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看來,約莫是宋代以后茭白因為一些原因不能抽穗,而人們發現其肉質鮮美,便被當作可實用水生蔬菜一直流傳至今。我只覺得茭白滋味實在美妙,卻不知那曾經位列六谷的米是何滋味?想必也是別有風味。 若說茭白好吃,那也是有講究的。摘茭白的時機不可早,不可晚。早了,茭白尚未長好;晚了,茭白又老了。當茭白的葉鞘微微裂開,露出了一絲半點兒的白肉,那正是茭白最好吃的時候,白凈、細嫩、鮮美! 摘下來的茭白有一股子新鮮勁兒,入鍋快炒,鮮嫩爽口極了。 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有對茭白入肴的一段記述:“茭白炒肉,炒雞俱可。切整段,醬醋炙之尤佳。煨肉亦佳,須切片,以寸為度,初出瘦細者無味。”茭白可與肉炒,也可與青椒、香干搭伴。切塊、切絲、切片,皆可。 這時節,一道以茭白為主的菜便是江南人家的飯桌上的常客。李漁曾這樣贊美道:“蔬食之美,一在清,二在潔,茭白形質,堪擔其美。” 水鄉的清爽,水鄉的潤澤,水鄉的脆嫩…………就這樣上了桌!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