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對林則徐的記憶和認知,大多定格于虎門銷煙、廣東禁煙。這固然是他彪炳史冊的光輝篇章。然而,倘論林則徐為官生涯,貶謫后的經歷,無疑更是其人生華麗的一頁。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英國人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認為虎門銷煙是中國人對他們的挑釁,朝內妥協派如穆彰阿、琦善也誣陷林則徐“因同英國交涉不當,招致事態嚴重”,而當時的清廷又沒有還擊之力,便去談判議和,于是禁煙的倡導與執行者林則徐便成為了“替罪羊”。盡管林則徐兩次上奏辯解,但是膽小懦弱的道光帝在英國的逼迫下,還是流放了林則徐。 縱觀林則徐一生,落差甚大:從威震四海的禁煙功臣到發配邊疆的“罪臣”,堪為千古奇冤!從1840年9月至1842年3月,林則徐先后經歷革去兩廣總督職位查辦、以“四品卿銜”赴浙江軍營效力、廣州戰敗革去“四品卿銜”遣戍伊犁“效力贖罪”、改遣開封協助王鼎治水,最終還是于1842年8月從西安啟程,一路向西,經秦、隴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身邊沒有前呼后擁的衛兵,唯有兩個兒子和七輛馬車同行,飛沙走石,闖關過隘,年近花甲的林則徐足足走了四個月才抵達伊犁。 “沙礫當途太不平,勞薪頑鐵日交爭。車箱簸似箕中粟,愁聽隆隆亂石聲。” “天山萬笏聳瓊瑤,導我西行伴寂寥。我與山靈相對笑,滿頭晴雪共難消。” 林則徐在西戍途中所詠的這兩首詩,既寫出了一路艱辛,又坦陳了滿腔樂觀。這一時期,林則徐創作了大量詩篇,幾無貶謫詩中常見的頹廢低沉的情感、怨天尤人的浩嘆以及囿于個人進退的傷感,流露的則是行坐如常的清朗心情和面對現實的豁達胸懷。 在流放伊犁最苦難最落魄的三年多時間里,林則徐位卑不忘憂國,拖著年邁孱弱的身軀,為新疆建設嘔心瀝血。道光帝命林則徐勘測荒地,他親歷庫車、阿克蘇、葉爾羌等南疆八個城,風餐露宿,車馬勞頓,“西域遍行三萬里”,終于完成了任務,但最后上呈勘測報告時,卻不能署上自己的名字,因為他是“罪臣”。他繪制了新疆的邊疆地圖,明確向伊犁將軍布彥泰提出“屯田耕戰”,加強邊防安全,堪稱我國近代“防塞論”的先驅。每到一地組織民眾興建水利,沿江修筑運河,由他親自設計修建的“林公渠”至今還在灌溉著農田;他積極推廣的“林公井”(坎兒井),如今依然造福百姓。林則徐后來還把自己在新疆整理的材料托付給一代名臣左宗棠。跌入人生低谷的林則徐并沒有因為貶謫而碌碌無為,虛度余生,相反戍邊給了他繼續演繹精彩人生的舞臺,彰顯出他靈魂中最為深刻、最為本質、最為華美的意涵。誠如自云:“觀操守在利害時,觀精力在饑餓時,觀度量在喜怒時,觀存養在紛華時,觀鎮定在震驚時。” 如果說,林則徐虎門銷煙是時勢造英雄,那么,流放新疆則是危難見本色。大功獲罪,高位跌落,按常人常理揣度,林則徐似乎更有理由怨恨、消沉,更易產生放棄、絕望,但是,他直面厄運,選擇了忍辱負重、舍身為國。一個人尤其如林則徐那樣屢建功勛、屢獲殊榮的高官,處于順勢而砥礪前行容易,但陷于逆境而堅守慎獨委實難矣!在逆境中頑強生存,依然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有所作為,更多地有賴于其基于理想目標的主觀選擇,取決于其個人意志和品質。林則徐正是歷經了百般磨難和巨大挫折,才活脫脫標示出他意志的強度、理念的深度和生命的高度,才凸顯出他人格和靈魂中固有的那份偉大、那份高尚和那份可貴。有史學家評論:“如果把林則徐的人生比作是一出戲的話,那么,戲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那段經歷。而以往的輝煌與顯赫,似乎都是為此所作的鋪墊和積累。就像瀑布,其精彩動人之處,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蕩,也非中間斷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斷崖處,那奮不顧身的縱身飛瀉。”斯言誠然!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在西安啟程伊犁前告別妻兒的詩句,是他愛國情感的抒發,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寫照。林則徐正是有如此的胸襟和擔當,才會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朝廷重新起用,相繼調任陜甘總督、陜西巡撫、云貴總督后再立新功,五年后暴卒,留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先賢遺風。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