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眼看法》已寫了30多期,我有時候會想:這個專欄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前年剛開始寫的時候,我還沒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埋頭讀書,從嚴復、宋慈、梁啟超、楊兆龍到現代法學家群體,從緝毒警察到監獄民警,從馬克思主義法學、憲法、法理學、經濟法學、行政法學到刑法、民法典學習詮釋。我對中國法治史和法治建設進行了全方位的學習梳理后,不禁問自己:書海擷英的初心是什么?這個世界有那么多書,到底什么東西是稀缺的?感受嗎?事實嗎?觀點嗎? 事實上,每個人心目中都有法律的形象和期待,這些來自電視、報紙、個人經驗和教科書。我們在書上讀到的法律與真實的法律世界是有很大差別的。真實的法律世界是什么樣的?法律生活是怎樣形成的?它的核心動力是什么?法律是如何回應社會的?這些又是如何體現到我們的歷史、生活和現實中? 也許有些人也會和我一樣,有著以上問題。前段時間,一個正研讀法律而為寫論文苦惱的學子來找我推薦法律書目,我反手給他推了這本《中國司法制度發展報告》。 《中國司法制度發展報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田禾、呂艷濱研究員團隊出品的。面對海量的法治建設信息,他們所做的工作,像一根針線一樣,把中國的法治理論和實踐有機縫合起來,每年都出版法治系列藍皮書,將發布工作進行到底。他們的學術積累和工作閱歷,讓我們愿意借他們的眼睛,認真看一遍真實法律世界的樣子。像他們這樣的思考者和實踐者,他們的回答是什么?我想,這才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稀缺的東西。 任何一件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都不是憑空得來的。我也曾參與第一本《中國司法制度發展報告》的撰稿和發布工作,經歷它們從無到有的反復打磨過程。因此,讀此書也是一個很奇妙的經歷,有一種看著孩童成長的成就感,都能感受到桌上飄來的茶香和窗外拂來的微風。 《中國司法制度發展報告》全面歸納在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提升人權保障水平、突出為人民服務意識、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優化法治營商環境以及發揮信息化作用、積極開展抗疫行動方面的做法、成效,并對中國司法制度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它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廣泛性。它不是局限在文本上的某個方面,淺顯陳述關于司法狀況的一般常識,而是深入淺出地描述了司法體制改革、司法人權保障、執行制度建設、智慧司法建設的整個進展過程。可以說是十分專業的,并且有相當的理論厚度。比如,描述了智慧司法建設的具體成果,包括法院智能監管平臺建設、電子送達、智慧公證、智慧陪審建設等新模式,對于破解我國司法固有難題,提升司法效能具有重大借鑒意義。 二是生動性。中國的法律教科書,由于它的法條注釋性所決定,往往是枯燥的,有著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本書有著一種全然不同的閱讀感。它將法理、資料甚至法治素材有機結合起來,在這樣的氛圍中,有一種親臨法治的現場感,極具親和力。通過發布《司法責任制改革近期發展與評價》《中國檢察公益訴訟發展狀況觀察》《人民陪審員參審范圍的調整與完善》《兒童權益司法保護的進展》等多部調研報告,反映了各個司法領域的風貌,以小見大,一葉知秋。司法制度建設遭遇的最大挑戰可能不是外部,而是自身的慣性和熵。所以要加快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治新需求。 三是開放性。在一個非理想的現實環境中,司法實踐非常復雜,很難用法條主義一概而論。書中的每個調研報告都是一把鑰匙,我們不去探究鑰匙本身的形狀、材質,而是看它可以打開什么樣的線索。這些線索如同一條條大河,彼此縱橫交錯,奔流千里,最終百川歸流,匯聚成一片叫做“司法制度建設”的大海。 本書的另一個好處在于,作者的文字很是流暢,干貨很多,但下手卻很克制,都像在做一篇嚴謹的學術論文,通過實證研究,試圖從中還原真實的司法制度建設圖景。還很嚴謹地標出了所有的引文來源,無形中完成了一項關于司法建設文件的篡要工作,把有關的文件做了整理。對于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來說,也可以借本書的索引去按圖索驥,翻閱原始材料,省卻了不少查找資料的麻煩。 卡夫卡小說《審判》有一則寓言:一個人站在法的門前,這個人帶著對法以及對公民與法的交往能力的厚望而來,他本以為法應該是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接近的。然而,守門人擋在了入口,阻礙了這個公民實現求見法的愿望。作者不同凡響的寓意是,我們的社會,不能制造一個守門人,把人擋在法的門前,而是要把這扇法律之門打開。 把法律之門打開,最激動人心的,一是向外,去探尋它背后的大系統、大框架、大坐標;另一個是向內,當我們面對這些法律事務,在各種處境下,我們應該站在哪個立場?提出什么樣的解決方案?這才是讀書錘煉自己的手段和道路。而《中國司法制度發展報告》正是為我們推開如此知識之門和認知之門的鴻篇巨作。 讓我們熱烈期待明年《中國司法制度發展報告》的發布! (黃麗云)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