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李漁的窗子》 行走在車水馬龍的水泥叢林,目之所及,皆是高樓大廈、玻璃幕墻和宛如迷宮般的高架橋。要想尋覓亭臺樓榭等傳統建筑的身影,我們只得去公園、寺廟,乃至尚未改造的四合院,方能讓自己能找到點與古人對話的空間。這樣的感受,相信并非我輩獨有。 原因無他,傳統建筑中蘊含著跨越時空的文化意蘊,從建筑細節里我們可以發現古人的生活美學。湖心亭看雪、長亭送別、蘭亭雅集,單單一個亭,便帶出古人愛美、重情、尚雅的生活追求;窗上雕花、瓦上刻字、梁上作畫、花街鋪地,看似多此一舉的行為,傳達的卻是古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美學理念。杜甫“窗含西嶺千秋雪”,李白“沉香亭北倚闌干”,杜牧“天階夜色涼如水”,建筑入詩,立刻有了畫面感。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里的格扇,劉松年《四景山水圖》中的亭子,建筑一旦進入畫面,則又立即產生了詩意,讓人浮想聯翩。 作家小西認為,從茅檐低小到有瓦遮頭到飛檐斗拱,無論是否仍是房屋結構上的支撐,那些建筑構件已經支撐著我們走過了幾千年歲月,它們以一種隱秘的方式根植在我們的基因里,只是我們不自知。小西最新出版的建筑文化隨筆集《李漁的窗子》收錄了50幅全彩圖片,分為瓦上聽風、門內門外、今夕何夕、無用之用等四輯,從一磚一瓦、一門一窗、一亭一欄入手,講述中國傳統建筑的演變歷史,發掘建筑細節里隱藏的古人智慧與生活美學。作者對每一個建筑元素的解讀都佐以古詩詞、名人逸事、文化典故等,帶你品讀古代文人故事,追溯傳統建筑源頭,解鎖傳統建筑冷知識。 建筑是一個時代最忠實的呈現,從古至今,概莫能外。譬如明末清初戲劇家、文學家李漁,其所生活的年代,東西方文明之間的交流可謂微乎其微。因此,彼時建筑風格,自然還是傳統建筑唱主角。在《李漁的窗子》這篇文章中,作者談到住在杭州西湖邊的李漁對窗子非常講究,他設想自己買下一艘畫舫,四面包裹嚴實了,只在左右兩側留下扇形窗戶,于是舟行湖上,宛如畫中游。可惜李漁財力不濟,其愿望未能實現。由李漁的窗子為由頭生發開去,作者通過對《西京雜記》《閑情偶寄》《清明上河圖》《長物志》等文獻的梳理,順勢談到了窗子在傳統建筑史上的演變。作者感嘆道:“對窗子有要求的文人,從來不在少數,否則蘇州的留園不會單單園林取景用到的漏窗就有六十多款,滄浪亭的漏窗則多至一百零八式。” 建筑大師貝聿銘說:“在西方,窗戶就是窗戶,它放進光線和新鮮的空氣;但對中國人來說,它是一個畫框,花園永遠在它外頭。”從一扇窗,我們便可一窺古人的浪漫。傳統建筑之所以令人懷念,不僅在于其巧奪天工,更在于其超越實用價值之上的美學意義。 (彭忠富)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