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根扁擔兩頭彎,井岡山下把糧擔。軍民同心反封鎖,革命斗爭不怕難?!背跸臅r節,來到巍巍井岡山,不時耳聞這熟悉激越的歌聲。一曲《扁擔歌》,把我的思緒帶入那難忘的崢嶸歲月。 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南昌起義的部隊來到井岡山,同毛澤東同志帶領的秋收起義隊伍會師了。兩雙大手緊緊地握在一起,開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艱苦斗爭。當時,最大的困難就是吃飯問題。 會師之后,紅軍由原先1000多人增至上萬人。由于井岡山地形狹小,產糧不足萬擔,糧食等供給成了大問題?!凹t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軟又黃,金絲被,蓋身上,暖暖和和入夢鄉。”紅軍戰士樂呵呵地唱著歌,然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背后是物質匱乏的辛酸與無奈。這時,敵人的圍剿正日益加劇,紅軍內部消極情緒也開始蔓延,有人甚至提出了“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還有的人開小差脫離部隊,有人甚至叛變投敵。 面對如此嚴峻的斗爭局面,在毛澤東、朱德等同志的領導下,紅軍采取了一系列的自救紓困舉措:打土豪、分田地,使大部分佃農成為土地的主人;開辦紅色圩場,活躍根據地的貿易交易;成立竹木委員會,用井岡山的竹木、油、茶等資源換取緊缺物資;開展群眾性的熬硝制鹽運動,緩解用鹽壓力…………在這些打破敵人封鎖圍剿的舉措中,聲勢浩大的、投入兵力最多的是挑糧運動。 當時,山下根據地征集的土地稅糧,按片集中在茅坪謝冠南家、大隴尹家大店和柏路長富橋楊家祠。那時上山沒有公路,全靠肩挑人擔,井岡山紅軍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挑糧運動。當時挑糧路線有三條:柏路線、茅坪線和大隴線。這三條路爬上黃洋界都有20多公里,且山勢陡峭、溝深路滑,運一趟糧食上山是多么地不易! 然而,任何困難都壓不垮英勇的紅軍,他們精神抖擻地行進在挑糧小道上。走在隊伍前列的是軍長————朱德同志。你看他,頭戴草帽、腳穿草鞋,不顧山高路陡,同戰士們一起挑糧上山。當時朱德已經42歲了,年紀偏大,又是軍長,白天挑糧很累,晚上還要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戰士們怕他身體吃不消,就把他挑糧的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又找來一根扁擔,上面赫然寫上“朱德的扁擔”五個字。大家見了,就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 在挑糧的隊伍里,還有前委書記毛澤東的身影。不過他是背糧,是賀子珍特意縫制的一條粗布口袋,能裝四五十斤谷子。來到運糧隊伍前,他抖抖手中的布袋笑著說:“肩搭背扛,我還省著一條扁擔呢!”沿途群眾見毛委員也來挑糧,驚奇地問:“毛委員,怎么還累著你挑糧?”毛澤東含笑道:“號令一聲三軍動,我怎能不去呀?”戰士們看見毛委員、朱軍長都參加挑糧,十分感動、備受鼓舞,挑糧的勁頭更足了,大家你追我趕、誰也不甘落后,很快把30多萬斤糧食運上了井岡山,解決了根據地的給養問題,支撐了革命斗爭,也為井岡山精神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在上小學時,就讀過《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深為朱德同志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的精神所感動,不由得對他滿懷崇高的敬意。但由于那時年齡小和閱歷淺,對“朱德的扁擔”的內涵卻不甚明了。此后,多次到井岡山參觀學習,在井岡山革命斗爭博物館里,每每看到“朱德的扁擔”,我的內心就會像波濤一樣翻騰不息。還有我在南昌工作時,曾組織部隊官兵肩挑稻谷,沿著紅軍當年挑糧小路奮力登攀,來一次“重走挑糧小道,重溫紅色歷史”的親身體驗。開始時,大家覺得自己年輕,一個個都信心滿滿。但走了沒多久,一個個都累得氣喘吁吁,卸下擔子不想走了…………當時,我邊走邊想,當年毛委員和朱軍長挑著那么重的糧食上山,那需要多大的體力,又需要吃多大的苦啊!汗水濕透了衣衫,腳上磨起了水泡,肩上火辣辣地疼…………即使這樣,他們仍肩挑重擔,沿著崎嶇小路艱難地前行。他們率領部隊挑糧的足跡,深深地印在井岡山挑糧小道上,更深深地印在井岡山軍民的心中,成為鼓舞軍民堅持井岡山斗爭的強大精神動力。 陳列于井岡山革命斗爭博物館的“朱德的扁擔”,論形狀,這根扁擔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它和別的扁擔一樣,都是竹子做的,約摸三四尺長,中間稍寬,兩頭略尖。但這又是一根極不平凡的扁擔,是一根有著特殊經歷和深刻內涵的扁擔。扁擔挑起的是希望。在井岡山斗爭的艱苦歲月,毛委員、朱軍長和官兵一起挑糧,鼓舞的是士氣,凝聚的是軍心和民心,預示著革命勝利的希望。扁擔見證的是真情。軍長帶頭挑糧,戰士藏起扁擔,這“一挑一藏”里,彰顯了官兵之間的濃濃真情、團結友愛。扁擔孕育的是精神。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只要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就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克服不了的困難。時下,扁擔的實用價值也許并不那么大了,但其中所蘊含的不畏艱難、團結克敵的精神,卻永遠不會過時、永遠不能丟棄。 行筆至此,我耳邊仿佛又響起了90多年前的那首歌謠:“朱德挑糧上坳,糧食絕對可靠;軍民齊心協力,粉碎敵人圍剿;一根扁擔兩頭彎,毛委員用它把米擔;來回走了百多里,從寧岡挑到井岡山…………”小小扁擔,一頭挑著艱辛,一頭挑著希望;一頭挑著使命,一頭挑著民心;一頭挑著過去,一頭挑著未來………… (向賢彪)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