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幼喜歡金石篆刻的周洪江,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開始學習研究中國傳統典籍《道德經》,并用篆刻這一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呈現《道德經》的精粹內容,于是有了《知白守黑————在篆刻中感悟<道德經>》一書。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等,考為春秋時期老子所作,共分為81章,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曾有媒體報道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過統計,《道德經》是被譯成別國文字第二多的世界文化名著。 周洪江愛上《道德經》是“因禍得福”。他一度痛風發作,生無可戀時經人介紹結識了文化學者、中醫專家吳北午先生。“在治病和交往的過程中,北午老師的新病因學說、百齡定律、皇家養生體系對我的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后來吳北午先生要出版《道德經北午注本》一書,約請周洪江裝幀設計、篆刻專用印章。周洪江由此與《道德經》深度結緣,日思夜想獲得諸多感悟之后,他產生了用篆刻印章的方式傳播普及老子智慧、澤被世間眾生的想法。 《道德經》按現在通行的王弼注本計5162言,分上篇《道經》下篇《德經》共81章。周洪江依己之體悟,對應每章共刻印81方,印文計636個字,不到原文的十分之一。他選取治印的這636個字分別是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三章“為無為,則無不治”,第四章“為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第五章“不如守中”,第六章“用之不勤”,第七章“天長地久”,第八章“上善若水”,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第十章“愛民治國”,第十一章“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二章“圣人為腹不為目”,第十三章“吾無身有何患”,第十四章“其上不,其下不昧”,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第十六章“敬虛極,守靜篤”,第十七章“謂我自然”,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第二十章“絕學無憂”………… 選擇即態度。周洪江精選這些句子入印,自然有他深沉的思考。比如第二十一方印文選“惚兮恍兮”,據他在書中說是想表達“道”具有不確定性:說它是恍恍惚惚若隱若現的吧,它卻能生成萬象;說它是惚惚恍恍若有若無的吧,它卻能產生萬物;說它深遠難見吧,其事物中都顯示著“道”的實質,從未離開我們。又比如第二十二方印文選“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是看到現實社會中,無處不在“比爭”,這“比爭”不僅折射出現代人浮躁不安的生存狀態,更折射出人們對欲望的貪婪和膨脹,故想借此告誡人們不妄為、不非為,做應該做和能夠做的,不與人爭,得大自在;再比如第二十四方印文選“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是要提醒人們,踮起腳想站得高一點,反而站不穩,急切地大跨步前行,反而走不快,還是應該實實在在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第三十六章印文選“輕者失本,躁者失君”,是說輕率就會失去根本,躁動就會失去主宰,因此做人做事切忌浮躁,要猝然臨之而不驚,無辜加之而不怒………… 全書各章分別由兩部分構成,一為印譜、印文、印章尺寸和材質、書法作品,一為原文、印文釋義和作者感悟。推薦朋友們讀此書,既欣賞了篆刻、書法藝術,又接受了《道德經》的熏陶,還領悟了人生經歷非常豐富的作者周洪江的思與想,一舉三得,何樂不為?! (何況)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