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司法理念的變遷》 馬毓晨 著 中國法制出版社 中年人的朋友是什么樣的?人到中年,工作也好,家庭也罷,各種局面都趨于穩定,這個時候的人就容易懈怠下來,套用流行的話說是“油膩”。油膩是若干種懈怠中的一種,但遠遠不是全部,只是生活中的冰山一角。 馬毓晨博士是我相識多年的好朋友。記得2021年國慶節,她挺著近9個月的身孕約我在北京西直門見面。到 2022年底我們再見面時,她左手抱著一歲多的小兒子,右手牽著大兒子,敘舊的話還沒說上幾句,就在疫情四伏的夜幕中匆匆話別。她活得興致勃勃,永不懈怠地去探索生活的新邊界。她的樂觀主義感染著我,我珍惜生命中每一次與她心靈接觸的緣分。 毓晨博士是一位妥妥的“學霸”,分別在三所不同的大學攻讀了法學學士學位、科學技術哲學碩士學位和法學理論博士學位。她師出名門,導師姚建宗教授、副導師張保生教授是中國法學界學術泰斗,造就了她學術研究的知識結構、研究視野、師法家法、綜合創新等諸多獨到之處。我最羨慕的是她能有長達數年時間反復研讀法律文化方向的書籍,工作后又根據實際進行驗證和總結提煉,終于寫出這本極其厚重的專著《中國司法理念的變遷》。著名法學家俞榮根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二級教授馬小紅分別作序,由此可見這部專著在中國法學理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我最先的讀法不怎么規范,是先翻目錄,想從里面找一些故事和預測,大體感受“中國司法理念的變遷路徑”。再隨手翻了幾頁,發現看似平常的一段論述、一句話語甚或一個概念,如同清冽深流,又像平靜書桌之上雷鳴電閃,使我振聾發聵,茅塞頓開。今天,就讓我們把這部專著認認真真地讀上三遍,由此感受中國法律文化的不同層次、深厚底蘊。 第一遍,感受此書的內容與獨特的問題意識。作者選擇一個比較小的切口:中國司法理念的變遷,采取雙向路徑研究法,講述了從晚清起,中國官方的司法理念的變遷歷程,認為中國傳統的司法理念并沒有消亡在中國近現代化的歷程中,它存在于民眾的“潛意識”里,以“民意”的形式表達著自己的訴求,因此分析了中國傳統的司法理念從近代到當代的發展脈絡。主要內容有:中國傳統文化下的和諧司法理念、晚清時期的司法理念、中華民國時期司法理念的變遷、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司法理念、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的司法理念、改革開放以來司法理念逐步走向成熟等,科學把握從傳統司法理念向當代司法理念轉變的基本規律,進而為探尋司法理念發展的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尋到堅定的歷史依據。 作者深受中國傳統哲學的影響,她的書一定意義上也是一部法哲學專著,體現了超強提出好問題的能力和解題能力。此書好問題比比皆是,比如,中國自近代以來主動選擇了繼受西方法學理念及制度,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是什么,如何影響了中華法系的形成?什么是民意?人民的心靈對法治的企盼究竟何在?“正義”“道德”“權利”這些法學概念的價值取向是什么?社會群體對法治的要求究竟何在?司法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什么?由“敬畏之心”“敬天信仰”而積淀于民眾心靈中的“道德律”是什么?司法“危機”深層的文化緣由是什么?什么是和諧司法理念?司法理念的道德基礎重建要如何推進?等等,這些問題都在書中得到了解答。 第二遍,感受此書獨特的方法論。作者談到:很多法學論著都是以西方的憲制理論以及邏輯思維的標準來衡量中國當下的司法實踐,本書不贊成這樣的研究方式。西方近代以來的法治理論,從休謨到康德、黑格爾,從哈特到德沃金,從哈耶克到波斯納,從哈貝馬斯到伽達默爾,從自然法思想到后現代主義,每一次介紹或引入都會在中國掀起一陣創世紀般的轟動。在貌似轟轟烈烈的西法東漸運動中,中國自身的聲音被湮沒了,中國幾千年的法律傳統也被無情地沖刷掉了,中國古典文獻所遺留下來的法律傳統,以及古典文獻所隱含的法治精神,也如敝屣一般棄之不理。作者既抱著文化復興的樂觀心情,又懷著深深的文化憂患,找尋中國傳統文化潛藏的條條脈絡,認為:與西方憲制理念相對應的是中國的王道思想,與西方邏輯思維相對應的是中國的象思維。“正義”“道德”“權利”這些概念雖然是法學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但這些概念的價值取向并不是在法律之內,而是蘊藏在各個民族的文化中,并通過各個民族的哲學思想進行深入的闡釋。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化發展中,對這些概念也發展一套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認知模式…………她對文化的洞察力來自于對熟悉事物陌生化的能力,把句號變成問號的能力,把此時此刻和無數他時他刻聯系起來的能力。你閱讀過的、聽過的、走過的、觀察過的越多,你越能拒絕讓心靈堅硬和麻木。我想,讀書這種行為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對于心靈是否能形成這樣的保護。 第三遍,品讀此書獨特的情懷。作者提出,中國傳統的司法理念是和諧,這種和諧是建立在人類社會秩序對宇宙運行規則效法基礎上的。從和諧這一基礎理念上我們推衍出其下位理念,包括慎刑的理念、教化的理念、調解的理念、司法裁判符合民意的理念、執法平等的理念、象思維的理念等,這樣的司法理念與傳統文化融為一體,也是與中華民族祖祖輩輩的生產生活方式相適應的。世世代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民眾是這一文明的載體,或者說這一文明已經化為基因使之代代相傳。 本書后記寫的是《我的家族————從晚清到當代》,這是本書的“定心丸”。我說的安定,是一個屬于自己的答案。文字其實沒法直接提供有關生命的答案,但它是距離生命和精神問題最近的人類創造物,是人們在千百年里不斷為了照見自我而打磨的一面鏡子。這里有豐富的傳遞和交換關系。這正是我們今天讀這部大塊頭專著可以期待的東西:見識比知識更重要,智慧比聰明更重要,膽略比勇氣更重要,堅持比技能更重要,信念比理想更重要,等等。 (黃麗云)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