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條非同尋常的小溪,它環繞在上杭縣溪口鎮大洋壩村羅舜初將軍的家鄉旁。它源于大山的山澗里,潺潺流向汀江,匯入韓江,奔向大海。 小溪的兩邊是高山,巍巍如一道屏障,又如伸開的兩臂,將這處秀麗的溪水擁在懷中。羅舜初將軍自小就在小溪邊生長、讀書、嬉戲。 當年,在這小溪邊,大洋壩的貧苦農民發動了武裝暴動,將軍心潮澎湃,小小年紀毅然決然報名參加紅軍。在這小溪邊,將軍第一次見到毛主席,溪邊的老鄉當時親切地叫毛主席為“楊先生”。 “楊先生”就住在大洋壩村,他經常挑燈夜讀,通宵達旦。將軍是少先隊總隊長,率領著十幾個打著光腳板、扛著紅纓槍的少先隊員圍在“楊先生”住房周圍,通宵站崗保護他的安全。 在這小溪邊,“楊先生”那挑燈夜讀的身影在將軍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將軍動員家鄉附近一百多名青壯年參加紅軍,和赤衛模范隊員、少先隊員以及群眾參加了萬人誓師大會,前往江西瑞金紅都,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在小溪邊,將軍肩負救國救民之理想,第一次離開了小溪,毅然告別家鄉,背負著崇高的使命,投身到革命洪流,穿行在槍林彈雨中………… 溪小乾坤大。聽,小溪流向遠方的聲音,那是將軍破譯敵人密碼的聲音;那是將軍“旋風部隊”橫掃敵軍的聲音;那是將軍指揮海軍艦艇前進的聲音;那是將軍成功組織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聲音。溪水在石頭上歡樂地彈奏著歌曲,水珠在陽光中幻成五彩的霓虹,那是將軍勝利的凱歌。臨江戰役期間,將軍及時掌握敵人動態,知己知彼,得心應手地制定作戰方案,適時指揮,應變措施靈活而有力,奠定了東北解放戰爭勝利的基礎。遼沈戰役,將軍率“旋風部隊”打頭陣,橫掃敵軍如卷席,一舉端掉廖耀湘兵團指揮所和三個軍軍部,使十萬敵軍群龍無首,立下大功。 將軍曾任魯中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獨當一面,痛殲反共“摩擦”專家秦啟榮,三討偽軍吳化成,威揚魯中;葛莊一戰,將軍殲滅300多名日軍,或斃或俘1300多個偽軍;蒙陰戰役,上千守敵無一漏網;石橋伏擊,日酋吉川資旅團長命赴黃泉。 溪水潺潺,霞光瀲滟。翠綠的竹子在溪邊挺立成一道道綠線,微風吹過,這綠線就起伏著舞動開去,那是將軍率領去打勝仗的軍隊;溪里的水鳥,鷗、鷺、鴨、雁、雀等就競相起舞,或掠過水波,或猛扎水中,浪花輕濺,那是將軍凱旋歸來的情景;而溪中的魚兒倏地一下躍出水面,閃過一個個金色亮點,那是將軍從遠方前線傳來的捷報。 溪水有情。長征途中,將軍根據自己在軍委一局工作接觸情報的優勢,毫不保留地把自己了解的戰況和敵我態勢一五一十地向毛主席匯報,為毛主席思考和研究紅軍如何戰勝敵人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遵義會議期間,為減少周恩來總理的勞累,每晚,總理便斜靠在床頭,先閉上眼思考一會兒,然后再向將軍口述。總理一邊口述,將軍一邊記錄,完成后再請總理過目。總理審閱改定后,第二天便以此作為大會發言的講話稿。 溪水清澈見底,猶如將軍的品格。將軍一生襟懷坦白,光明磊落,敢作敢為。在長征途中,將軍不畏張國燾威脅利誘,跟定朱德總司令同張國燾的分裂行徑作抗爭;建國后,將軍披荊斬棘,主持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實驗;而后,將軍嘔心瀝血,參與組織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特別是氫彈施爆前夕,將軍勇擔政治風險,向最高層建言,使二二一廠暫停開展“文化大革命”,集中力量搞好生產和科研。 天有不測風云。1972年,這條小溪的春天來得快,走得也急,整整一個春天,人們還沒有意識到春天的到來,小溪大好的春色轉眼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蹤。的確,將軍完成國防科委任務后,正值林彪“9·13”事件,被免除職務,回家待命。一些人居心叵測想改變將軍的人生意志,他們想改變將軍內心深處崇高的信仰。然而將軍始終仰著頭顱,挺直身軀,始終堅信總有一天會還自己一個清白,無數個黑暗孤寂的夜晚,將軍在萬里之外與家鄉那條小溪親切交談………… 溪水有義。小溪是將軍家鄉身體的神經,它能敏銳地感受出鄉親們的安危,敵人來時,溪邊的芭蕉林比以往長得更高更密更旺,給鄉親們提供了安全躲避屠殺的屏障;在物資極度匱乏,人們餓得饑腸轆轆的年代,小溪里連續三年突然游來了撈不完、打不盡的小魚,讓老百姓家家都能隔三差五地喝碗魚湯。 將軍家鄉的那條小溪,千百年來靜靜地流淌,凝聚著閩西人們千百年來多少的血汗和淚水,滋潤著這一片肥沃的土地,養育著這一方積極向上的人們,它給將軍留下了不少回憶,也給人們帶來了許多歡樂。 歲月流逝,時過境遷,如今將軍的故鄉已不是當年,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溪邊泥濘的小路已經變成水泥馬路,小石板橋已被鋼筋水泥替代,唯一不變的只有將軍家鄉的那條小溪,依然唱著那首古老而又永恒的歌。 將軍家鄉的那條小溪是一條生命締造的小溪,是一條濃濃真情的小溪,也是一條詩意盎然的小溪。它流淌在將軍絢麗的精神風景里,它流淌在將軍綠蔭覆蓋的文化園地中,永遠延伸著將軍的生命和精神………… (詹興淵 作者單位:長汀縣公安局交警大隊)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