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故鄉漸行漸遠,許多往事如煙隨風飛逝。但是,有關先烈祖父的事跡,卻深深烙印在腦海中,難以忘懷。 清明來臨,我不禁想起今年春節回老家時,瞻仰吳墩仁革命烈士故居,目睹家鄉日益換新顏,思緒萬千………… 1972年4月,半個世紀前的清明節,我應約回到家鄉————泉港區涂嶺鎮林角山村。那天下午,我參加學校組織祭掃吳墩仁革命烈士的活動。我與師生們懷著沉重的心情來到烈士墓前獻花、默哀。我心中難以平靜,先烈們為了讓后人過上幸福生活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推翻了舊社會,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他們雖然失去了生命,但他們的精神萬古長青。祭掃結束后,祖母讓我捧回祖父吳敦仁犧牲時穿在身上的白色襯衣,我久久凝視,眼含熱淚,第一次強烈感受到自己擁有一個小學生的身份。白色襯衫上那一片殷紅的血跡,是我第一次看見英烈的鮮血。 祖母對我說,1921年秋,你祖父去一個名叫集美學村的地方,那里有陳嘉庚先生辦的學校,有學村,有求索救國救民的革命理想。我親眼印證祖母一生牽掛的地方,已經是17年后,至今也已三十多年了。那是1989年7月,也許是天意,心有靈犀,我從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來到集美輕工業學校開始教書育人生涯。是什么樣的力量給了祖父那樣的革命情懷?我手捧《陳嘉庚傳》通宵卒讀,如饑似渴,一顆星星,踏浪而來。他濯逐海浪,赴洋經商,心系國難,傾資辦學,追隨延安。 “閩海之濱有我集美鄉————樹人需百年,美哉教澤長,誠毅二字中心藏…………” 我開始求索祖父的足跡:吳墩仁,1906生,1921年考入集美學校師范部,接受馬克思主義啟迪,走上革命道路。192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月,任中共惠安臨委學生支部書記,8月任中共林角村支部書記。1930年7月,任中共惠安縣委委員;9月中旬,參與組織領導惠安暴動;暴動失利后,與陳平山等人繼續開辟三坪游擊區;同年12月26日晚,被敵人暗殺于家中,用生命踐行“人遲早總有一死,為革命而死有何懼哉”的鏗鏘誓言 。2022年一次偶然機會,集美大學的一位朋友林斯豐老師寄給我一張電子檔案: 1923年集美學校10周年紀念刊上,赫然寫著:“吳墩仁,惠安涂嶺麟角鄉。”一時想起我在泉港學習成長的18年,我住的臥室就是祖父犧牲的地方,床前的書桌也曾是他學習伏案過的,休息的床同樣還是那張祖父曾于其上思考革命的臥榻。我的血液早已浸染了烈士的血脈。 1992年教師節,我獲得“集美陳嘉庚教育基金會優秀青年教師”榮譽,200元嶄新的人民幣,我小心翼翼捧在手心,來到老家祖祠英烈掛像前莊重告慰。2015年,獲悉集美校友會籌建陳嘉庚校主紀念館,這200元我原封不動莊重捐贈。 2019年6月,我到三明市學習調研教育脫貧攻堅工作,參觀建寧革命紀念館惠安農民革命暴動,看到“吳墩仁英烈”,恍若他鄉遇故人,心意難平,寫下一首《窗門,那一顆彈孔》: 落日,垂下山村夜幕/黑屏人們安寧的歸途/即使,繾綣難以/你安身立命的窗門/彌合不了,我年少無端的失散/擊穿你的子彈,擊穿/我半個世紀魂牽夢幻 窗門的那一顆彈孔/上窮碧落兩茫茫/極目山川亦滄桑/遠處招展是槍林彈雨洗禮的風采/如時光穿堂而過清明君臨/今日,在烈士陵前 /以君子蘭的名義草擬疾書/我多想,借你一只千瘡的眼/誦讀“誠毅”那久違的墓志銘 時光荏苒,歲月如流。一百年前,1921年,祖父負笈千里,追求民族解放。一百年后,今年春節我回到家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家鄉如烈士所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親們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吳偉平)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