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中國人都有一個黃河情結。 從苦水的玫瑰到河州的花兒與少年,從記憶中的蕭關道到西吉寂寞的城堡…………李敬澤帶著異鄉人的眼光踏上旅途。著名作家、評論家李敬澤的黃河旅行圖文隨筆集《上河記》,以十五篇文章的容量記錄下行走黃河邊難忘的日夜,將目光聚焦于舊牌匾、楹聯、門樓、城墻、堡寨、廟宇等凝固歷史痕跡的角落,秉持貫通古今、富于哲理的筆調,在對日常見聞的描寫中融入大量對歷史的追溯與思索,以求勘探這條大河本真的面貌。 李敬澤的這本《上河記》,原書名是《河邊的日子》,改名的寓意是“黃河遠上,上河為記”。作者2000年游歷黃河中上游,走過甘肅、寧夏、內蒙古與陜西四大省,出版了《河邊的日子》。《上河記》新添了《自呂梁而下》一文,改名為《上河記》重新出版。這本書雖然創作于20年前,但是書中的人事物卻依然能在20年后的今天感動我們。李敬澤感慨,“這本書像一艘船沉沒在我書柜的最底層,它的時鐘停留在2000年。書之外,時間前進,人事代謝,滄海桑田…………這是穿越,是重返22年前,現在侵入往昔,他鄉原是故鄉。”在他的心里,黃河早已是他熟悉的故鄉。跟隨《上河記》的筆觸行走,在玫瑰與酒的香氣中,從來自時光彼端的眼眸中,凝望壯闊的文明之源,讀者仿佛能聽見各種質樸的鄉音,看見當地人親切的面容,走進一段段韻味悠長的舊時光。 一直以來,李敬澤有“作家中的考古者”之稱,其文筆蘊藉,性靈踴躍,《上河記》中對日常見聞的描寫顯現了其文字背后的寥廓意境。正如作家畢飛宇所言,“你想不到李敬澤的哪段文字會一下子擊中你,讓你不得不停下來想一會兒。”李敬澤把河上紀行,寫出了紀錄片的“文獻感”,他像周代的采詩官,取各國之風,用以興觀。若以六經皆史的觀念看,河上民風,自是春秋。“關于黃河,人們說得太多了…………它幾乎不是一條被看到的河,而是被說出的河。”自古以來,有關黃河的故事無窮無盡。然而,我們真的如想象中那樣了解自己的母親河嗎?李敬澤說:“我為它浩大的、流動不居的多樣性而驚嘆。”作者行文隨性、靈動,天文地理歷史閃爍其間,無數生動細節恍如正在眼前上演,讀著不累,卻頗能發人深思遐想,正所謂好文天成,絕無矯揉造作痕跡。《上河記》的紀事,又暗含編年與群像列傳的史家氣息。這本書不是游記,是對黃河流域貧苦眾生的一次觀察與記錄。作者懷著極大的善意去記錄生活在黃河兩岸的男女老少的生活,讓這本游記見山見水,更見得到人情冷暖和風土人情。 《上河記》收錄的15篇散文匯通古今,融入自我,引以文獻,敘事寫人,描情狀景,構成文體綜合實踐新境界。人物故事,自我故事,歷史記載來回穿引,構成繁復對話,時空雜語的文本系統。作者很詳細的在標題下均注明對應的時間,所以我們也可以對應著時間去了解文章中描寫的風土人情,這樣就不會有和時代脫離的感覺。與文字相呼應,書中穿插著50余幅彩色照片。相機記錄下行程中的風物,亦凝聚著無限情思。作者手繪的路線圖、城堡平面圖,更將記憶的脈絡直觀展現。 李敬澤說:“這是一本寂寞的書,很少有人讀到。”其實相對的“寂寞”又何曾不是一件好事。閱讀《上河記》,開啟一段穿行于時空之間的黃河之旅。“我將從黃河之源走到黃河的入海口。在黃河流域的廣袤土地上漫游,走過山、原野、河流、村莊、城市…………我想,你要任自己的意走出去,去往你未曾去過的地方,你得見見山川、世面,會一會陌生的人。” 這也許就是旅行的意義。 (胡勝盼)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