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事一竹匾 印象中,發生在老家山村的很多故事,仿佛都和茶有關。按照年過八旬的李子爺的話說就是:“茶事一竹匾,三天說不完?!?/p> 茶里茶外皆故事。圍著孩子們心目中的“故事大王”李子爺聽故事,是村娃們最愜意的事。我也是聽著李子爺的故事長大的,遺憾的是,現在回想起來,他講了那么多故事,我居然一個故事的細節都記不起來。 有一幕場景記得比較清晰:李大爺在用竹匾晾曬清明茶時,孩子們嚷嚷著讓他給我們講村中英雄“李十三郎”的故事。那天,他喝多了酒,唾沫橫飛地給孩子們講了這個已經聽過不知多少回的故事后,又意猶未盡地出了個謎語。說來奇怪,這個謎面至今我還記得。他是用方言說的,瑯瑯上口,很押韻,翻譯成普通話就是:“一鼎一橫墻,樓梯架上梁。大路彎彎轉,門里一口塘?!敝i底是什么,李子爺從來沒告訴過大家。很多年后,我才知道謎底是“高”字,用方言理解還是挺形象的。 李子爺愛喝茶,什么茶都愛。村里人喝茶和“品位”或是“雅趣”無關,按理說,頗好面子也有條件豎起自己面子的李子爺,早應該在小洋樓里擺個名貴樹兜的茶幾。他偏說:“放那張牙舞爪的樹兜,礙手礙腳,掃了喝茶的雅興!” “請茶”是村里的一大習俗。無論結婚生子、升學入伍、喬遷榮調,鄉親們都要擂芝麻茶慶賀。全村老少齊出動,喝茶聊天,熱鬧非凡。遇到農事繁忙,這類“請茶”活動一般放到晚飯后進行。知道有人“請茶”,孩子們是不樂意吃晚飯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們,個個把肚子喝得“圓滾滾”的才罷休。于是,夜間尿床,或是因為偷往口袋里裝了香噴噴的茶點,導致衣褲被老鼠咬出窟窿之事,常常發生。為此,孩子們是要付出慘重的挨揍代價的。 李子爺一生好福氣,四五十歲時就成了村中最有威望的人。每每有人“請茶”,他都坐廳堂主位。平日里沒人“請茶”時,村里人也“吸茶”。這種茶比較隨意,人少時鍋里燉壺濃茶,用小碗喝。遇到清明祭掃、道路修補等鄉親們“吸茶”議事的時候,喝的是“泡茶”。這種“泡茶”的茶葉,不是采自于茶樹上的茶葉,而是一種當地土話叫“龍鳴茶”的茶,學名叫什么我至今不知。只知道,一大通沸水中,投放三四片這種葉子,就淡黃幽香起來,入口回甘,很解渴。據說,最早知道這茶的就是李子爺。 那些年,每年清明前后我都隨母親徒步五六里路到一個叫“卷橋頭”的地方拗兩把野生“龍鳴茶”,拿回家晾干,一喝就是一年。這些年,母親依然如此。 茶藥一劑劑 隔夜茶能不能喝?按理說,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回答這樣的問題不難。偏偏,各路專家說法不一,各自保留意見,叫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亂了陣腳。特意上網百度一下“茶的妙用”。不看不知道,一看要驚叫:居然有638萬個相關條目! 可以除口臭,可以美容,可以驅蚊蠅,可以去油污,可以消異味,可以抗氧化,凡此種種,讓茶在你心目中的形象不得不“高大上”起來。可,真有這么大的妙效嗎?我看,未必。但是,自古“民間出絕活,民間多妙方”,也不能小覷呀。 當代茶人王玲說,中國人喝茶原本就不象外國人喝可樂那樣簡單。從眾多“茶的妙用”來看,茶除了品飲怡情或是解渴,作為“藥”來使用的占比還是有相當分量的,且各有“秘笈”,各有“高招”,用以美容、養生、保健,甚至防病祛病。 據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茶哲睿智》一書記載,茶的最早發現與利用,便是從藥用開始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边@里所說的荼,指的就是茶。書中還就此特別發表了見解:“如果我們僅僅把它當作一則傳說而誤置一旁,那就未免過于輕率了?!贝搜圆粺o道理,畢竟“一切神話、傳說都深深印刻著人類實踐與勞作的痕跡,從而成為人類文化的基因”。 在我老家將樂縣萬全鄉梅林村,家家戶戶都種山茶。制好的茶葉除了煎煮來喝,也常常當作藥或藥引使用,而且相當普遍。譬如,吃多或吃油膩了,切點菖蒲,用濃茶半碗沖服;譬如,風寒感冒了,早晨喝一大碗生姜煎煮的紅糖茶水;譬如,遭蚊蟲叮咬,撓癢不停了,在茶水中放點鹽巴,揉搓一下過敏的皮膚,等等。 面對我所說的茶藥一劑劑,我的一位醫生朋友聽后,不禁目瞪口呆:“有那么管用嗎?你們知道那將承擔多大的風險么?”是呀,沒那么管用呀。但對于一個偏遠山村的人家而言,在交通閉塞,在赤腳醫生難尋的年代,試試祖上口口相傳的“偏方”,實在是件迫不得已的事情呀。 可是,現在一切都好轉了,村里的很多人都走出山門,到鄉鎮、縣城,甚至繁華大都市創業就業,卻依然沿襲著一些茶藥偏方,除了“記得住鄉愁”,還說明了什么呢? 當代著名書法家趙樸初有一首《吃茶》五絕是這樣寫的: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吃茶,吃的是心情,吃家鄉茶更多的是吃一種寬慰。身體安康時如此,有一些小疾小患時用點家鄉的“茶藥”,又何嘗不是尋求一點精神上的慰藉? (李宣華)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