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溽暑,在家整理書柜里的書籍,突然,幾張夾在書頁中發黃的票證滑落下來。我拾起一看,原來是糧票。頓時,多年前的生活記憶,一下被喚醒了。 糧票,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票證的一種。當時物資匱乏,為了保障供應,國家對主要商品全面實行按計劃憑票供應制度。至今,留在我記憶里的主要票證有: 糧、油、布、卷煙、食糖、鮮蛋、豬副產品、黃豆制品、水產品等;這是購銷實行統一管理及保證食品按計劃供應,各地都采取的一項措施。 那個時候,各種票證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商業部門印發。票證本身不含價值,不許買賣流通。但一般定量較低,致使好多緊俏物品,即使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得到。所以每到年關,大家時常攥著各種票證,在各個商店門口排起長龍購置年貨,雖說人多,卻一個跟一個,從沒見過后來的亂插隊,秩序一片井然,真可說是春節前的一道特殊景觀。 我親身經歷了那個票證年代。說起來,那是1974年,我從農村調到省里一家雜志社工作。但進城前我卻發愁了,因為我沒有一件象樣的衣服。平日在鄉下,穿的大都是打補丁的舊衣褲。如今要去工作了,好歹也得做兩套新衣呀!那時,我最羨慕城里人了,覺得他們的衣著,不管黑白或灰藍、軍綠,都顯得美觀、大方,甚至工人穿的工裝,也叫人向往…………而在農村,人們根本不講究,有啥穿啥,加之手頭的錢少得可憐,偶有一點收入的,大多也只能買布做衣服,很少有人去買現成的。而且那時使用布票購布,主要用來制作被褥、衣服。布票也分不同的尺寸,可以根據自己身高需求,與布店店員商量購幾尺幾寸合適,以免浪費,之后便請人剪裁制作。在我生活的鄉村那里,只有春節到時,一些經濟條件稍好的家庭,才會拿出一些錢,給孩子做一身新衣服。但我家則不能,一則貧窮,二則多子女,沒錢,布票也不夠用,母親只能給年齡小些的弟弟做新衣服。而我過年的“新衣”,往往是用染料染過的舊衣服改制的,不過穿著倒也覺得新鮮。這一回,為了我上省城工作,母親將家中所剩布票全都拿出來,還從鄰居那兒借了點錢,給我做了兩套服裝、兩件內衣。因此這一年,我的哥哥、姐姐、弟弟到了該做新衣的時候,卻因布票被我用了,只好穿舊衣服過年。 來到城市后,頭一天我就被告知:從此,吃飯用糧食本購糧;燃煤取暖做飯,用購煤本買煤、柴;海產、禽蛋等憑副食本購買;除此,買棉花要棉花票,在外面吃飯要糧票(分全國糧票和地方糧票兩種)等等。盡管,種類繁多復雜,我卻一點也不覺得厭煩,為什么?因為心想有這么多票證,至少可以讓我“衣食無憂”了。因此領了一疊票證后,我還細心地把它們收集在一個匣子里,這匣子便成了我生活的“百寶箱”了。順便說一下,后來那些年月,單位有時還會發一些奇缺用品的票證,比如自行車票、縫紉機票等,價格不菲,少數有急需的要提前申請才能領到,要不,只有通過“特殊關系”才能搞到。但這些票證對我來講只有望而遠之,因我那時每月工資才二十多元,若要買自行車,得半年不吃不喝才行。 話說我的“百寶箱”確實解決了我生活的一些急需,但“好景”不長,首先我發現糧票不夠用。我從農村來,飯量大,人家一天才吃六兩,而我每天吃下一斤半“糧票”也不覺得飽。那時我每月定量是二十八斤,一月剛過二十天我就“糧草告急”了。當時,我每個月只能拿出十元寄回家,留下十幾元過日子,所以也沒剩錢,更不敢偷偷去買糧票。每逢糧票告罄,只好硬著頭皮向個編輯部的老同志去借。日積月累,不覺一年過去了,竟欠下別人一百多斤糧票。可飯還得吃呀,票只得再借,于是又一次次重復向人家開口,卻不敢保證什么時候能還。幸虧不少老同志早都看出我的窘境,不但每次都多借給我,還笑呵呵對我說:“小朱,你能吃就吃,別餓著。”還有的說:“有需要盡管開口,別提啥還字,知道嗎?”說得我心里一熱,連連點頭,感激不盡。要知道,這也是他們撙節出來接濟我的啊!還好,那時我年輕,報答他們的主要行動是每天提早去食堂打開水,打掃辦公室,夾報紙,并偷偷為他們擦桌子。還有我那時不會喝酒,逢到偶發酒票————如四特酒、雙溝酒,當時城區每戶只供應一斤;對能喝酒的人來說,這點酒幾天就能嘗光。因此我一拿到酒票,就硬塞給會喝酒的老同志,以表我“報答”的寸心。 但在吃飯這問題上還是差點出了事。我有一個學繪畫的朋友,有一次拿了自己偷偷畫出的糧票請我鑒定,我夸他畫得真象,他就說:“那去飯店試一下如何?”我連忙說:“這哪行?”他卻昏了頭說:“畫了幾天才畫出這一張,試試看我的畫技如何?”于是心中忐忑不安地跟他進了一家飯店。哪知票剛遞過去,就被火眼金睛的老收票員認出來:“啊?假的!”一聲吆喝,嚇得我倆撒腿就跑,也不知轉了幾條街,倆人這才停下腳步,喘息的當兒抬頭一看,巷口掛的竟然是一個派出所的牌子,于是他看我、我看他,驚恐中盡量假裝鎮靜地走開,但倆人的心卻慌得差點跳出喉嚨………… 印象中,上世紀八十年代,各種票證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到如今,甚至成為一些收藏家的“新寵”。眼下,人們吃飯不單是填飽肚子,更是為了追求舌尖上的滿足,穿衣也不僅僅是為了御寒,而是為顯示自己的個性魅力。我想,從那個年代走出來的人,對今天這樣一個衣食豐足的時代,心里總會懷著一份感恩吧? (朱谷忠)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