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歷史學的角度看,大部分城市都屬于逐漸消逝的城市。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讓城市的歷史漸漸被埋藏甚至煙消云散,定格成一種歷史記憶文本。然而,在蘇州卻是一個兩極分化的特殊現象,一邊是新城,現代化發展日新月異,另一邊是古城,歷史面貌封存保留。時代發展的車輪并不曾將蘇州的歷史碾壓成碎片,這座城市的歷史不只存放在博物館的展示柜里,而是散落在古城的各個角落。 歷史學家顧頡剛曾說:“蘇州城之古為全國第一,尚是春秋時物。”蘇州是春秋時期吳國的舊都,吳國的歷史和文化在蘇州一代代傳承,至今仍然有跡可尋。曾經的海涌山,因傳說春秋時期吳國國君闔閭下葬于劍池后,白虎伏于其上三天后乃離去,故改名為虎丘。劍池因傳說陪葬了三千寶劍而得名,幽深水潭上方的摩崖石刻“劍池”相傳是王羲之筆跡,“風壑云泉”相傳是米芾所書。虎丘內滄桑古樸的云巖寺塔,始建于五代、竣工于北宋、重建于清朝康熙年間,八角形仿木結構閣樓式磚身木檐塔,共7層,底座與塔頂偏離中心2.3米仍然屹立不倒,被稱為“東方斜塔”。虎丘的歷史遺跡因傳說的點綴而更耐人尋味。閶門、盤門則依稀重現了吳國城門和城墻的歷史舊貌,干將路、莫邪路、相門等路名和地名則延續著歷史傳說和記憶…………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杜荀鶴這首《送人游吳》上半段詩的意境,仍然封存在一千多年后的蘇州平江路。 水陌交阡中綿延著白墻黛瓦的古宅深院,河畔婀娜的柳枝輕拂著青石堤岸,水波蕩漾著斑斕的燈光,夜幕下的平江路籠罩在一片安寧之中,靜靜聆聽著茶館中吳儂軟語的昆曲和評彈。不管是平江路還是山塘街,都只是濃縮的古蘇州的一抹剪影,同里、周莊、直、木瀆等千年古鎮更加完整地保留了古蘇州的韻味,詮釋著江南水鄉的旖旎多情。 行走在蘇州,猶如進入一幅幅天然畫卷,一從水鄉畫卷出來,便跌入了園林畫卷。 “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是一個個精心營造的理想境界,追求的是悅目、悅心、悅志。一檐、一窗、一石、一木、一門、一廊、一橋、一亭、一閣,構造出空間美感和藝術意境,如沈復所言:“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深或淺,不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 徜徉在蘇州園林中移步換景,觸目所至皆可定格成一幅幅意境悠遠的山水畫。蘇州園林的風景美和意境美終究是異曲同工,園林的歷史才是其深厚的底蘊支撐。“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的滄浪亭,如果缺了蘇舜欽、韓世忠、沈復等名人的緣由,其“無價”和“有情”均要打一個大大的折扣;退隱蘇州的王獻臣請來文徵明籌劃設計建成了拙政園,此后錢謙益、柳如是、陳之遴、徐燦、王永寧、李秀成等一個個名人的一段段歷史和一個個故事,伴隨著拙政園一起歷經滄桑,凝聚成深厚的園林底蘊;一代高僧天如惟則禪師的門人在獅子林為其建庵,寺園合一,禪意為獅子林增添了欲說還休的韻味…………留園、網師園、耦園、怡園、環秀山莊等也自有其風情逸事,想當年,各個園主之間的詩文唱和、撫琴聽曲、金石共賞,成就了明清時期文壇畫界的一樁樁盛事佳話。 除了古跡、古街、古鎮、古園林,蘇州還有歷史悠久的古寺廟。始建于梁代的寒山寺因張繼的《楓橋夜泊》而蜚聲海外。江南寺廟風格的黃墻黛瓦內,矗立著仿唐風格的四方形寶塔,撞擊鐘樓內的古鐘,鐘聲依舊卻早已物是人非,但流傳下來的寒山和拾得兩位高僧的一場對話至今仍讓人深受啟發。除了名氣遠揚的寒山寺,隱藏在深巷之中的定慧寺,清凈幽遠,是蘇軾游覽蘇州多次借宿的寺廟。定慧寺附近的羅漢院雙塔,始建于北宋時期,紅欞黃墻,塔頂聳立著十幾米高的銅制塔剎,俯瞰著蘇州的風雨千年。 在蘇州會有一種穿越的錯覺,逛累了古代的歷史遺跡,還可以到蘇州大學本部校區來一場與民國建筑不期而遇的邂逅。恢宏壯觀的鐘樓,以青磚為主體點綴著紅磚,圓拱形的門廊、木質的樓梯、古舊的時鐘、精美的窗欞雕花、飄揚的五星紅旗,門口鋪陳著一片綠草如茵的草地,畫面精美絕倫。精正樓則是清一色紅磚,哥特尖頂式門廊,左、中、右三座塔樓,墻面上纏繞著綠藤,紅綠相映,蔚然成趣。一座座民國建筑,穿越百年而來,靜候人們流連其間的一場場相遇。 在流年飛逝的光和影之間,在黑色和白色之間,在過去和現在之間,一場時光穿梭不經其意地悄然發生,這便是讓人“三千里外思徘徊”的蘇州。 (施玉玲 作者單位:漳州市人民檢察院)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