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練建安客家鄉土俠義小小說,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 我曾經將他的《第八級石級》《鴛鴦帕》仔細地讀下來,并將它發給老師們讀,結果讓人大跌眼鏡:我們讀出的主題,或者讀偏,或者讀反,與作者的創作旨意有異。 這不是我們閱讀能力有限,而是作品主人公身份個性特殊,作者有獨特的情節設計,我們不太適應。雖然,接受美學允許“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我還是想盡量靠近作者原意,不只是我們出于給學生出卷、評卷、練習的考慮。 練建安是福建小小說界的先鋒作家。以《小小說選刊》給他17個版面,開辟“系列小小說新探索”專題為標志,以他榮獲第九屆小小說金麻雀獎·入圍獎為標桿,以幾百篇作品發表或入選各種年選、中學高校數千語文組卷為依托,建安用他的俠義小小說構建了一個“汀江客家的俠義世界”。 建安是有創作根據地的。有一年,他為了創作汀江系列小小說,邀我沿著汀江水系行走。他從汀江源頭一直采風到潮州、汕頭,體驗飽覽了汀江兩岸的自然風貌,搜集了大量的民俗風情、客家故事,出版了《千里汀江》。他創作態度謙遜、治學嚴謹,讓我非常敬佩。 以小小說的文學方式,來反映汀江客家“三州”(汀州、梅州、潮州)的現實生活,構建千里汀江的客家人文事象,建安算是開了先河。汀江客家有奇特的地理風貌、方言俗語、風土民情、居住環境、飲食習慣、文化積淀、精神氣韻。客家文化不只傳承了中原傳統文化,而且融合了畬瑤百越、南洋文明等,為作家提供了獨具特色的寶藏資源與文化滋養。 楓林灣、七里灘、河頭城、舊篷船、梁野山、茂盛記木排行、汀州豆腐干、牛肉兜湯、棠棣子…………這些耳熟能詳的意象,在讀者眼前呈現出一幅幅汀江客家生活風物圖。作者在小說意境中,營造了濃郁的客家氛圍與地域文化色彩,增添了俠義故事的神秘感。 但是,作者并不是要用客家方言,敘寫只有客家人才能讀懂的客家文學,而是精心挑選全國讀者能明白的方言妙語,體現出客家話的古韻。其中奧堂,隱見作者燭幽之心。而作品的韻味正是從這些幽微細節彌漫出來。他在《汀江記》首篇《做客》中,有這樣幾句描寫: “姑婆,姑婆在家嗎?” “哎,哎,來啦。”老姑婆顛巍巍地“奔”了出去。 阿財來了,赤腳沾滿黃泥,腋下夾著布鞋。“這孩子啊…………”老姑婆到灶間端出了半盆熱水………… 作者用白描手法,雖寥寥數語,就將客家人的神采氣韻勾勒出來,如果沒有對客家生活的真切體驗,斷難有如此筆力。 建安本身是俠義之人,他謙遜好學,研習客家書籍,往往從文友的書籍文章中,獲得靈感火花。有一次,他讀到一篇客家散文《旱塘姑婆》,被姑婆溫暖的人性深深打動,悄悄地流下了淚水………… 客家地處山區,土瘠民貧,艱辛環境塑造出客家人守望相助的“熱情”、吃苦耐勞的“節儉”、先想他人的“懂事”等,不算獨特卻算特別的性格品質。 外家侄孫阿財來了,老姑婆“顛巍巍地‘奔’了出去”。作者描寫姑婆,沒有沿襲大眾化的“顫巍巍”,而是自創一詞“顛巍巍”,生動傳神:它不只寫出老姑婆的腿腳不便,而且精準刻畫了她躍動奔顛的狀態,傳達出姑婆內心喜悅至極的情態………… 再看對阿財的描寫,一個動作細節“赤腳沾滿黃泥,腋下夾著布鞋”,就將阿財懂事、吃苦、節儉的個性和盤托出。人物性格來自典型環境的長期熏陶與塑造,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作者在《第八級石階》中描寫了汀江流域人物的對話: (大鄉紳)問:“尊姓大名呀?” 灰衣客手摸耳垂:“小姓浮,賤名文貴。” 土匪灰衣客,本姓陳,避諱“沉”(陳),而稱姓“浮”,讓讀者忍俊不禁。這種稱呼習俗,也是汀江水域人家的一種“特產”。作者的客鄉俠義小小說,充滿了大量的風土民情的精彩描寫,堪稱建安俠義小小說的最大特色。 練建安“汀江傳奇”新探索的作品,我最欣賞的一篇是《藥硯》。它講述河頭城屠夫石缽頭與私塾先生華昌的故事,華昌受盡石缽頭的奚落、嘲笑與羞辱,有一段精彩描寫: 華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錢。石缽頭將制錢收攏、疊好,放在案板前沿,說:“錢你拿走,莫擋俺做生意。” 華昌說:“無怨無仇,做嘛介不賣?” 石缽頭斫下豬蹄,說:“看好了,可是這副?”華昌點頭。 石缽頭抓起豬蹄,猛地往后拋入汀江,說:“俺要敬孝龍王爺。不行么?”華昌揀起制錢,一聲不吭地走了。身后傳來陣陣哄笑聲。 這篇作品是寫平民生活的,故事情節并不離奇神秘,卻咫尺興波、平中見奇。因為石缽頭的母親癱瘓在床,需要半塊“端硯”做藥引子,石缽頭帶上大豬蹄、五兩銀子,懇求購買華昌的端硯。故事結尾出乎讀者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華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為先。拿開,俺不收錢。” 石缽頭囁嚅不知所措了。華昌自言自語:“李半仙?這個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缽頭急了:“老先生,俺…………俺…………” 華昌舉手截止,說:“后生哥,半塊,何謂半塊?就不能有絲毫差錯,分得來么?”石缽頭額上冒出冷汗,說:“刀斧斫開?”華昌笑了:“何須如此麻煩。” 華昌接過端硯,手執兩端,正對天井。天井里陽光熱辣,后龍山高樹有蟬聲傳來,高一聲,低一聲。 華昌十指緊扣,雙腕抖動。端硯分成兩半,齊整如刀切………… 作者巧妙運用對比手法,華昌先生的忍讓大度、以德報怨、低調內斂,石缽頭的嫌貧愛富、視金如命、辱沒斯文之形象,躍然紙上。小說通過屠夫與落魄童生的故事,諷刺了追逐金錢、侮辱文化的世俗之風,頌揚了淡泊名利、以德報怨的俠義情懷。它撥動了時代的神經,引起讀者共鳴,難怪被制成一千多種語文卷試題,成為千萬考生的“青春記憶”。 在作者筆下,汀江俠士更多呈現出俠義,而隱匿了俠技:華昌身懷絕技,深藏不露;《渡亭》中的麥尾、《懸繩峰》里的文香等,均暗藏絕技,不發則已,一發制勝。這類俠士迥異金庸、古龍筆下的俠客,不以炫示武林技藝為樂。作者處理反面人物,如黑道土匪、庸俗金主,也沒有簡單的臉譜化,這類人物也“心存孝道”,形象圓潤飽滿,憑添一點人性之光,一絲溫存氣息。這樣,作者的“汀江傳奇”故事,就構建起自己的獨特面貌與美學品相。 我們有理由期待作者不斷探索,創作出更多具有獨特風格與藝術精湛的客鄉俠義小小說! (胡賽標)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