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至先秦之前,具體什么時間,無可稽考。可以知道的是,到了唐代,重陽作為民間的節日被確定下來,之后經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節傳統延綿了數千年,從辟邪消災、娛心健體到現在敬老祈福,文化底蘊深厚。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記載,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在九月九日瘟魔到來日,率家鄉父老登高山、帶茱萸葉、喝菊花酒避禍,最后用降妖青龍劍殺死了瘟魔。從那時起,人們就有了重九登高喝菊花酒、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福州在重陽這一天也要登高、佩茱萸、飲菊酒。《八閩通志》載:“重陽,郡人率以是日登高,飲菊酒以延年,插茱萸注以避惡。”重陽節這天還要放“災殃”(福州話,“紙鳶”),紙鳶在空中線斷、飛走,預示著“災殃”隨風而去。臺灣地區過重陽節的風俗起源于大陸。據傳,當時鄭成功到臺灣,也把大陸重陽習俗帶到了臺灣。從那時起,臺灣的讀書人也喜歡在重陽節舉辦詩會,登高飲酒,吟詩作樂。韓國放風箏,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戲。 重陽節與其他節日一樣,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有著逢年過節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福州重陽節還有祭祖墓的習俗,與清明的祭墳,合稱春秋兩祭。《長樂縣志》記載“重陽必祭墓,謂之秋祭”。 莆田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農歷九月初九在莆田沿海一帶還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南平浦城舊俗,重陽日到祖先墳前焚楮帛,稱為“送寒衣”。三明沙縣還有“搭重陽”的活動,即由道家設壇,百姓等搭上疏,祈求全家福祉。龍巖上杭則有重陽節在九皇宮祀九皇的俗例。據傳,上古有人皇者9人,故稱。上杭自九月初一至初九,男女多食素,名九皇齋。有的人家在八月底灑掃房屋,墻壁家具擦洗一新,人皆齋戒沐浴,至為虔誠。漳州龍海等地民間以麻糍祭祖,以柚子、甘蔗、番薯、芋、紅柿餅、花生等果品祀神。祭畢,家人分食,并以番薯皮、芋皮祭門檻,謂“剝鬼皮”。 重陽節“登高”俗與道教九月九日“升天成仙”也有內在的聯系,道教文化重養生,認為九月初九日這一天清氣上揚,濁氣下沉,地勢越高,清氣聚集越多,就可以乘清氣而升天。含有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隱喻在里面。在福州傳統節日習俗中,在重陽這天要吃九重,在福州方言中“高”與“糕”諧音,因此重陽吃九重是不可或缺的。閩南人習慣在重陽日進補,稱為“補重陽”。民間多以家禽肉燉當歸、川芎、黨參等中藥吃。《漳州雜詩》寫到漳州的重陽節俗:“菊酒茱萸典不傳,重陽只樂眼前天,番薯芋柿力子果,吃罷芝山看紙鳶。”可見閩南人在重陽要吃地瓜、芋頭、紅柿、板栗這幾樣正當時令的食材。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魏晉時期重陽便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老一輩福州人登高時喜歡攜帶甘蔗,寓意“節節高”,通過這種儀式寄托著對孩子們快快長高,日子越過越好的美好期盼。閩越王無諸也對重陽節必登高情有獨鐘。據《三山志》載:漢閩越王無諸于九月九日登高福州于山,并宴集群僚,故于山也稱作“九日山”。因此,于山也成了福州熱門的登高地點。除于山外,大廟山、烏山、煙臺山、鼓山等地也是福州人常去的登高之所。據《福清縣志》載:“重九,邑士大夫仿古遺事,相約游名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重陽節深化至今變成了新時代的“老人節”,九九與“久久”同音,重陽節被賦予長久長壽的內涵。西漢時人們就開始設宴求壽。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華民族尊老敬老優秀傳統產生自蒙昧時期,經歷了風風雨雨和時間的考驗。由傳統上升至法律,這無疑是一個進步。 (葉陶)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