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11月24日訊 鬢邊染上白霜,手心手背明顯色差,時不時點開手機,查看群里傳來的一線交通信息……眼前這位老交警,從警38年的歲月都在最基層的交警中隊度過。心臟里的兩個支架,一份責任,支撐著他對“平安是福”的堅守。他就是廈門市公安局集美分局交警大隊后溪中隊四級高級警長黃海勇。 黃海勇在路上執勤 沒有驚心動魄的事跡,38年的責任和經驗,化作日復一日的無言守護。大家都說,黃海勇是默默耕耘的“老黃牛”,做得多、說得少。近日,記者走近黃海勇,聽聽他在路上的那些故事。 一份責任 兩個支架 堅持“120分”完成工作 成為“名人”,是因為一次摔跤。 24小時連續執勤,平均20多分鐘處理一起警情。這次,黃海勇心臟里的兩個支架沒有“支棱”起來,他倒在出警回中隊的臺階上,后腦勺開了8厘米的口子。 剛剛復查心臟出院一周黃海勇,又被抬著送進醫院。他醒來后說的第一句話,關心的還是工作,“昨天那起違章幫忙處理下,別讓群眾等太久”。 同事提起這些,黃海勇先是一臉迷茫,然后笑笑說,“還有這事?我都不記得了。”醫生診斷,因腦供血不足,導致他過性意識喪失。 他一并忘記的,還有倒地前1個小時發生的事情。 清晨6點,又是一起警情。一夜未睡黃海勇又出門了。“我讓他別來了,順路就能處理”,即使同事這樣說,他還是堅持到現場。 像這樣的堅持,38年來有無數次。 2022年,夏季治安打擊整治“百日行動”開展,一周至少五天睡在單位的黃海勇,更忙了。24小時值班接處警、設卡整治違法行為、重點路段巡邏值守……三項長時間、高負荷的任務連軸轉了2個多月后,黃海勇的身體吃不消了。 一天凌晨,結束值班的黃海勇回到宿舍,翻來覆去睡不著,心臟怦怦地跳。“喘不過氣!”黃海勇索性起來,在椅子上坐了一晚。 第二天到醫院檢查,做過心臟彩超后,醫生說血管已經堵住了,需要馬上手術。“作息也必須調整過來”。黃海勇笑著點點頭,“盡量、盡量”。一個多月后,他依然如故地在路上忙了起來。 “很難調整的,我的工作就是這樣。”黃海勇還是笑。從不主動要求,總是默默付出。“海勇之前當過中隊指導員,在中隊資歷最老,但他跟年輕小伙子一樣能拼,工作總是做到‘120分’。”集美分局交警大隊后溪中隊中隊長傅杰說。 安全至上 群眾優先 細節處傳遞執法溫度 一抹熒光綠,是馬路上最熟悉的身影。 戴一個口罩,手拿交通指揮棒,天馬山隧道中線上的黃海勇,一站就是4個多小時。 4月11日早上6點,離交班還有2個小時,執勤一天一夜的黃海勇接到指令,“天馬山隧道,兩輛貨車發生嚴重交通事故。” 天馬山隧道屬于快速路段,最高限速80km/h,一旦發生交通事故,3分鐘就會引起堵塞,黃海勇根據經驗迅速做出判斷。 他一邊趕往隧道,一邊打電話,讓附近巡邏的輔警趕到現場維持秩序,之后聯系隧道管理人員,啟動應急處置方案,同時叫了拖車趕往現場,處置事故車輛。 隧道里堵得水泄不通,空氣也變得渾濁起來,黃海勇下車后,快速走到車頭。“萬幸駕駛員沒事”,黃海勇松了口氣,然后對車流喊道,“動不了,大家暫時先熄火”。 隨后,黃海勇繞著事故車輛走了一圈,趴在車頭,查看滴落的是水還是油?他湊上去聞了聞,“還好是機油。”尾氣濃度越來越高,能見度越來越差,就怕二次事故。于是,他立即指揮用警戒線圍起事故現場,“早高峰快來了,要留一道給車輛通行”。 黃海勇向環衛工人開展交通安全宣傳 空出最左側車道,同時安排輔警聯系交通廣播電臺,提醒車輛不要再進入海翔大道。隨后,黃海勇站在黃色大拖車和車流夾縫中,指揮車輛交替有序并入左車道,阻滯的車輛開始緩慢流動起來。 吊車、拖車到位后,如何把車輛拖走,讓大家犯了難。“兩輛車緊緊地嵌在一起,加起來一百多噸。” 隧道空間有限,吊車使不上勁,硬拖肯定行不通。黃海勇決斷:“用吊車試試把車拖到中間一些。”在黃海勇的指導下,拖車有了施展空間,在前面牽拉著前方的大貨車,吊車后反方向使勁,終于把兩個“巨無霸”分開,陸續拖離了隧道。 車輛恢復暢行時,黃海勇和同事在密不透風隧道里已經站了4個多小時。回到中隊,黃海勇招呼同事喝水,“趕緊排毒”。看著大家被尾氣熏得黢黑的臉,他少有波瀾的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執法質量,于細節處見真章。每一次事故,黃海勇都會和當事人一起推演、“回放”事故如何發生,解釋責任劃分的依據,提醒防范的要點,做到“勘查仔細,陳述清楚,疑問解釋到位”。 黃海勇說,一起事故就是一個矛盾,交警不僅要認定責任,疏導交通,還要解決問題,化解矛盾,“抓住一對一普法的機會,從點滴做起,提升群眾安全意識,減少交通事故發生。” [page] 久久為功 創新不止 鋪就平安幸福之路 1985年,黃海勇穿上警服。看著一條條道路從無到有,從土路到水泥再到柏油路,他和廈門交通網絡一起成長。 在他的敘述中,記者仿佛來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后溪交警中隊前的孫坂南路。沒有燈,路口雜,盲區多,交通設施落后,群眾交通意識淡薄。黃海勇說,“僅這一條路,給群眾造成很多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怎么鋪就“平安路”,是黃海勇一直思考的課題。 新村小學在城中村里,門口僅能容納兩輛機動車,是進出村的必經之路。每天早高峰時刻,學生需和上班族“搶道”,交通秩序一片混亂。 激發群眾力量,共同參與平安交通建設。黃海勇想到,讓家長自愿參與護學,維持校門口交通秩序,護送學生上學、放學。“您為學校的學生參與一次護航,全校的家長為您護送一年的孩子”,黃海勇提出的這個理念得到了學校和家委會的熱烈歡迎。 從此,新村小學門口,行車有序,學生暢行。之后,這道紅色風景線,走出新村,被其他學校采納、學習、運用,擦亮了人文集美的平安底色。 37年的一線交通安全管理經驗,也為交通普法積蓄動能。 黃海勇針對不同對象、不同時段,不同內容,總結出一份份通俗表達的順口溜、打油詩,進企業學校,入村莊社區,走街串巷開展交通安全宣傳。平時沉默寡言的黃海勇,打開腦海中的“數據庫”,有“滔滔不絕”的話說。 那么,宣傳成效如何呢? 數據給出了答案:2018年,后溪鎮“戴盔率”僅35%,如今,“戴盔率”提升到80%以上。 “傷亡人數下降了,就是我們工作的最大成效,你說呢?”黃海勇樂呵呵地說。 (本報記者 余晶 通訊員 付邦恕)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