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 ————蘇軾《南鄉子·送述古》 宋代文豪蘇軾為好友陳襄(字述古)寫過多首類似的送別詩,無不情意繾綣,難舍難離,甚至聲淚俱下。古代交通落后,山陬海隅,險萬狀,一經離別,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見,怎能不生發“生離”的悲苦和感慨? 蘇軾與陳襄的忘年之交,在“路途艱難”的歲月留下的濃墨重彩,至今未曾被世人淡忘。 陳襄雖不如蘇軾般婦孺皆知,但文名和官名相得益彰,與陳烈、周希孟、鄭穆并譽為“海濱四先生”。唐末,其先祖從河南光州固始隨王潮入閩,居于今閩侯南通鎮古靈鄉。陳襄自幼拜老儒為師,及長,就學福州。20 多歲便進士及第,年少英發,前途一片光明。他為人正直、不夠圓滑,看不慣官場上的阿諛奉承、爾虞我詐,從不愿違心行事。 后來,陳襄屢次入京為官,外任孟州、彭州、常州、開封等地,不斷輾轉,建學舍、勸就學,開墾示范田,教植水稻,開渠引水,興修水利,從教育到民生,無不盡心竭力,收獲了一眾民心,也招惹了宵小之徒的嫉恨。 神宗立,陳襄奉命出使遼國。豈料,遼國設小座招待陳襄,陳襄以禮爭之,不肯就座。遼人反上奏朝廷污蔑之,陳襄因此獲罪,被貶至明州(今寧波)。仕途的波動并沒有讓陳襄收斂傲骨,反倒如一株寒梅盛開得更為肆意、灑脫。即使多年后憑著才干和政績再被召回京,任尚書、刑部郎中,修起居注,知諫院,卻因不滿王安石的“青苗法”,5次上疏請求罷免王安石、呂惠卿等人。神宗不從,但器重陳襄文才,召試知制誥。陳襄以言不見聽,辭不應試。后便又被下放到地方任職,直至熙寧九年 (1076),才又被召入京,為樞密院直學士,知通進銀臺司,提舉進奏院。 陳襄一生四處為官,漂泊不定,在故鄉待的時間少之又少。熙寧元年 (1068),陳襄曾回福州,與郡守程師孟游越山、山、烏石山宿猿洞諸名勝,并在烏石山平遠臺、鼓山靈源洞留有題名石刻。至于是否曾回到閩侯南通鎮,卻少見記載。各種原因無法揣測,但是當時南通鎮處于水陸難通的狀態,或許也是一種因素。 那個年代,不僅是窮鄉僻壤的南通,即使杭州這種大城市交通亦極其困難。陳襄與蘇軾便初識于杭州。熙寧五年(1072),蘇軾出任杭州通判,陳襄正好任杭州太守,為蘇軾的頂頭上司。陳襄雖年長蘇軾 20 歲,但倆人共事期間,性情相投,政見相合,結為莫逆之交。 熙寧六年(1073),蘇軾以杭州通判兼轉運使的身份前往常州、潤州、秀州、蘇州等地賑災。路途漫漫,他難掩對好友的思念,便寫下一首《卜算子·感舊》懷念倆人相聚的美好時光:“還與去年人,共藉西湖草。”待其第二年春天返回杭州,與陳襄只短短相處不到 4 個月,陳襄便任期已滿,不得不離開杭州,奔赴南都(今河南商丘)任職。蘇軾在有美堂為之設宴餞別,觥籌交錯,離別之情彌漫,一首《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油然而發。情愈真,別愈難,宴席散罷,蘇軾紅著眼圈,又拉著陳襄在孤山竹閣再次餞行,一首《江城子·孤山竹閣送述古》,“漫道帝城天樣遠,天易見,見君難”,讓陳襄也忍不住心口發酸。 蘇軾一路陪伴陳襄至杭州城東北的臨平,眼見陳襄身影漸行漸遠,隱于亂山之中,蘇軾悲從中來,文章開篇提到的那首《南鄉子·送述古》便跨越時空,流傳至今,“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 如今,行走于南通鎮的街巷,不同時代,不同地點,但是秋雨飄灑、綠蔭如煙之時,便忍不住想起蘇軾的眼淚,想起他與南通之子陳襄的友誼。 二 其實,舊時南通便有“難通”之說。群山環抱之地,又有烏龍江、大樟溪隔斷,山路、水路皆艱險難行。歷史上兩場血戰曾發生于此,地理位置的優劣難免左右了戰事的勝敗。 南宋末年,被元軍一路追擊的宋兵在水流湍急的烏龍江過渡時,延誤時機,在南通瓜山被元軍圍截。陳文龍率宋軍浴血奮戰,一路護送在福州即位的皇帝趙沖出重圍,但是秀王趙與和其余殘部全部陣亡于瓜山,一時間漫山血污,仿若人間煉獄。如今,南通瓜山的百姓,每年五月,都要舉行祭奠儀式,告慰亡靈。 1926 年,南通瓜山又迎來一場鏖戰。在福建的最后一支北洋軍團一萬多人由漳州北上,欲進占福州。因烏龍江、大樟溪阻隔,被北伐軍圍困于瓜山。經過幾天激戰,北洋軍團最終慘敗。 雖然,南通也有小渡口,但是擺渡零散的村民尚可,遇到戰事,成千上萬的將士洶涌而來,便于事無補,難以發揮作用。很長一段時間,南通依然“難通”,窮鄉僻壤,無人問津。 直到新時代來臨,以現代科技開山跨水,修橋搭路,南通才煥發出新的生機。烏龍江灣邊大橋、大樟溪南港大橋以及水陸碼頭相繼建成,南通猶如“任督”二脈被打通,原來堵塞的地方一旦順暢起來,便勢不可當。原先最薄弱的劣勢,長出鎧甲和鮮花,竟然成為優勢和特色。物流企業看準了南通的機遇,蜂擁而來。海峽農副產品批發物流中心、東南國際建材城物流項目、永輝物流倉儲中心、新加坡普洛斯物流項目和華威菜多多物流項目等相繼落戶,蓬勃發展。此外,還有大型購物廣場、濱江商務區、休閑旅游區、主題街區、文創樂園、運動基地、知名房企等加入,南通破繭成蝶,完成了華麗蛻變。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三 時代在轉型,南通鎮也為尋求新的出路而“轉身”。一次次轉身,都離不開棲身的山水。 依托十八重溪的豐富水脈,周邊的金魚養殖場開始興起。大大小小的魚池里,紅、橙、紫、藍、墨、銀白、五花等各色金魚,擺尾游弋,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愛魚人士。人氣旺了,魚缸、盆景等商機也被帶動起來。 十八重溪,作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如絲帶般環繞著南通,溪流兩岸生長著茂密的闊葉林、灌木林,西溪瀑布、鴛鴦洞、流紋巖、龍潭、大帽山、寶塔峰等每一重都有每一重的景致。在這里,可漫步于濃蔭石道,可結伴野餐燒烤,可溪水撈魚,可竹筏漂流,盡享山水之樂。 微雨陣起之時,再沒有古時蘇軾與陳襄那般的離愁別緒,山水不再是阻隔,南通不再“難通”。 (葉澗)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