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去殼的稻————米飯,一直是我們的主食————那些稻的細長形體,粒粒晶瑩,顆顆蘊香,一直哺育著我們。 由陽光、大地和水合作哺育的稻,從遠古以來,從未間斷哺育著人類。在尤溪,同樣貫徹漫長的主食進程,水稻巍峨而慈祥,飽滿而美好。 好像還在昨天。上世紀八十年代后相當長的一段歲月,每年夏季最酷熱的那些日子,必須參與最繁重的勞作,收割水稻是鄉村各家各戶的頭等大事。 由于體質欠佳,每個暑假我都在繁忙的收割季流鼻血,收割時因為手指容易磨薄脫皮,還要戴手套。那兩件事,使年少的我成為村里人并無惡意的嘲笑對象。 而對于水稻,我從未抱怨;烈日下,我和父母圍繞著水稻而勞作,揮汗如雨,從晨曦到日落。 當年,在老家過溪村,每家都有一個屋子,專門用于藏儲稻谷。稻谷收獲后,上繳了征購糧之后的那些余糧,家家戶戶都要保藏的。?我們家將余糧存放在老家二樓的一間木屋:一擔擔金黃干實的稻谷,從曬谷場挑到二樓的那間屋子,肩挑稻谷,安靜流汗,步步登高,踩得樓梯吱吱響…………將稻谷最飽滿的精髓,將最安然的殷實,藏進那間屋子,扣上最堅固的鎖。 時代變遷。或許超過20年了吧,后來的我們漸漸不再親近水稻,田里勞作了大半輩子的父親也不種水稻了。告別了繁忙稻事,作為祖祖輩輩熱愛的主要植物,水稻漸行漸遠,好像從生活主場轉向歲月默然的幕后。 不再種稻的父親,卻四季輪作,讓老家前的三四丘菜地總不得閑,繁茂又芬芳,繽紛且豐實。而今,年歲漸高的父母仍在老家生活,我們仍在老家之外的各處生活。 歲月,風馳電掣。尤溪的方方面面發生驚天動地的變化,其中似乎又有些什么從未改變過。比如作為主食,以米飯的形態,水稻繼續哺育著尤溪、喂養著人類,源源不斷。 而今,買米吃飯,我們習慣去往超市或便利店。刷了微信、支付寶,一包5公斤的優質米拎在手上,無論輕重,在或匆匆或閑散的時光里少了當年的莊重感,確實應該為自己的薄淡而愧疚。 自然,止于愧疚是膚淺的,我們照例消費著水稻為主的糧食,習以為常。似水流年知道,這些平平穩穩的背后,有著多少人從未懈怠的情懷追求、莊重承諾和奮力踐行。 心靈了然:水稻同從前一樣,繼續經由多少萬水千山,承受怎樣碾壓脫皮、怎樣痛楚忍耐,來到我們的餐桌,進入我們的身心。 日子提醒:水稻在遠方,是誰在一往無前地種植、收成?而我或者還有更多人并不曾時常想到常年累月將自己付予水稻的人民的勞累與喜悅? 聽過許多贊嘆:尤溪承蒙水稻喂養,代代繁衍昌盛;水稻,也一直成就尤溪的驕傲,高桿矮化,雜交稻、再生稻、超泰米,水稻畝產世界紀錄,農業部稻種新組培示范區…………每件稻事,意義不凡,山河傳聲。 然而,再崇高的了不起,一旦視若常態,都可能淪為淡漠。人們對水稻的喂養習慣得太久遠,說起其中什么真情實意,似乎反倒生疏。瀏覽近期的電視報刊網站、微博、公眾號,涉及春耕、育秧、田管、吃飯安全的新聞多了不少,而眾多平臺或許依然不甚了悟:流量收割與水稻收割其實是同一個話題。 水稻,仍然一往情深茁壯家國骨肉的崇高素材。慶幸吧,春天如約,日子祥和。水稻啊,依然是我們綿延向前的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尤溪三餐、人類主食。 布谷聲聲催,陽光雨露里,今年的稻事越來越忙碌而盛大。 在日子之外、超市之外、城區不遠處的尤溪稻田,在廣袤浩瀚、從南到北的大地,水稻正昂揚著纖細的身姿,請太陽培育億萬葉掌,請雨水傾注天地精華。 不用多少時日,水稻又將揚花抽穗,在綠到天邊的萬里田疇爭相繁茂,枝枝稻株將攢滿穗粒歡快的人民口糧。 初夏正好——請到尤溪來,請走進稻田,請腳步駐留泥土。 不論入夜或白天,都可以聞見水稻抽穗拔節的呼吸——無限美好又似乎靜默的天籟大音里,唯熱愛之心才聽得見稻花流光溢彩,唯人民飯碗才盛得起稻穗光芒萬丈。 (張德遴)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