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學源流》 劉樹勛 主編 福建教育出版社 我愛跑書店。舊書店更具有吸引力,因為有時在那里會有意外的驚喜,如在舊書店淘到的《朱熹及其后學的歷史學考察》《朱熹與閩學思想研究》《宋代程朱理學官學地位研究》等,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前一段時間在孔夫子舊書網淘到《閩學源流》。這是厚厚的32開本書,1993年出版,泛黃且裝禎簡樸。每一頁紙都發出時間深處的香味,古老的思想智慧,具形為五號鉛字,均勻地鋪陳開來,還有比這更迷人的東西嗎? 一 “源流”原意為“水源和水流”,比喻事物的起源和發展。按照如此構思,《閩學源流》有“回顧”之意。讀完一遍,我感到第一層面的“回顧”,是以史實為依據,按照“閩學產生的歷史背景、閩學的學術思想淵源、朱熹生平及其思想體系的形成過程、朱熹思想體系、考亭學派、朱子學的歷史命運”等對朱熹之學和考亭學派的特點及其源流進行回望和深入探討,進而勾勒閩學的總體面貌和具體特征。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閩中四先生”、“南劍三先生”…………那些溫和而沉靜疊入歷史皺褶之中的文化群體,從書香中飄然走出,走到了每一個讀書人800多年的筆墨均繞不開的紙上。 作者寫到:閩學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是很重要的一個學派。《宋元學案》100卷記載了90多個學派,閩學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學派。它成員數量之眾、分布之廣、成果之多,所處環境之復雜,影響之深遠,都是少有的。遙想當年,與朱熹生平有關的書院多達60多所,有案可稽的弟子就達511名。考亭滄洲精舍是朱熹晚年創辦的最后一所書院,是當時頂尖的高等學府,一方精神高地。辛棄疾、陸游等鴻儒云集,群賢畢至。四方學子不遠千里負笈前來求學,接受師說,切磋學問,筆歌墨舞、硯田齊耕,比屋弦誦、講帷相望,對“理、氣、心、性”等命題進行承前啟后的思考,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中國理學史上著名的“考亭學派”由此形成。 這是一個創造文化、傳播文化的群體。公元1175年,這一年的一次會晤、一次論辯注定要載入史冊。 這年是朱熹在寒泉精舍為母守墓的最后一年。正月,呂祖謙專程前來拜訪朱熹。兩人的弟子也聞訊趕來,各有二十多人,開始了長達一個半月的學術盛會————寒泉之會。這場膾炙人口的研討會,一個最重要的成果,便是在爭論、商榷中達成共識,共同編撰一本理學入門書《近思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言及此書,有“宋明諸儒,若何氏基、薛氏、羅氏欽順,莫不服膺是書”句。這年五月,朱熹送呂祖謙到信州鵝湖寺,陸九齡、陸九淵、劉清之來會。朱熹與陸九淵進行長達十日之久的會講。陸九淵講“明心”,而朱熹談“窮理”。兩人由于方法論上的分歧,最終誰也說服不了誰。上饒鉛山鵝湖山麓下的這場會講,吸引了閩、浙、贛交界諸多學者列席旁聽。鵝湖之會,成就了后來的鵝湖書院。 回顧公元1175年的兩場盛事,不禁神馳。距今800多年前,朱熹46歲,考亭學派正在開創中。呂祖謙、陸九齡也都是三四十歲年紀。他們不平凡的見面,志同道合的情誼,思想的交鋒碰撞,不僅矯正著各自的觀點,攜手共進,也塑造著閩學求同存異、兼收并蓄的學風和言行一致、務實崇真的精神。閩學在創建之初,就擁有開放包容之胸襟,善于汲取道、佛學說的精華,吸收各種學說學問,加以融匯貫通,作為構建自己龐大思想體系的磚石,成為一個包容萬象的學說,而論辯、會講,于爭鳴中也是對這一學問的修補匡正。儒家思想中的先進性,才是令其源遠流長的深層原因。 朱熹是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更為重要的是文化家。他以言教人,更重要的是以身教人。朱熹在福建各地如福州、泉州、漳州、延平、邵武、同安等府縣講學,所到之處為“過化處”,后人紛紛創建書院,是其后歷代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昌盛的中心。朱熹用他的足跡,為各地書院的建設廣泛播撒良種,使南宋福建的書院建設很快傳遍八閩各地,進而傳遍全國。 二 讀到這里,自然便涉及《閩學源流》之“回顧”內涵的第二層面,即作者在書中提到的,研究“閩學”不是只注意它的地區性特點,而是要研究它對中國儒學的影響時間達800余年之久而不衰的原因及其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價值和作用。 朱子理論是政治、倫理與哲學一體化,它的主旨是天人合一形上論與心性統一踐履論,它的社會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內圣外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都是儒家的一貫主張,但朱熹給予這些傳統的儒學原則以系統的理論論證和新的理論形態,將儒家學說的倫理道德上升為哲學本體,又將“理”與萬事萬物的關系稱之為“理一分殊”,提出要“從殊求一”。堅持以格物窮理和居敬存養的并進互發為主旨,將居敬存養即實踐的工夫作為學說加以提倡,建立一套心、性、情的三分架構,以及理、氣二元不離不棄的形上學。政治方面,在他有限的在朝為官生涯中,誠心踐履“正君恤民”原則,主張修政攘夷,收復失地,重建統一的國家,并提出種種社會改革主張,實施了辦社倉、正經界等重要改革舉措。 朱熹的理論和實踐,把儒學提到一個新高度,閩學成為宋代最為精致、最為完備的理論體系,在元明清三代占據著官方哲學的正統地位,影響中國社會數百年,還從13世紀起跨越地域界線,影響到東北亞的朝鮮、日本、新加坡、越南等,也在西方產生影響。但現在,隔著如此遙遠的時空距離,你會發現一個很刺眼的變化:關于閩學純粹思想的地盤,能討論的問題已經變得非常非常少。關于“理、氣、心、性”,我們如何從中得到安慰,如何被固定在難以撼動的話語體系中,又如何在現實中一點一點地被替代、被瓦解?知識發展的突出特征就在于“這一代的愚人可以跨越上一代天才的極限”。我們有了大量的歷史事實,有了社會學調查,有了不斷發展的各種學說,可說的話再也不像800年前那么多了。但無論文明怎么演進,這些探索、思想,這些書會成為永遠的地基。建在上面的建筑可以毀掉,可地基上還是會長出新的東西。 學者為薪,知識為火,這是一個薪盡火傳的過程,這是一個無窮盡的接力過程。閩學中的“道統”,從伏羲算起,歷經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顏回、曾子,落到子思和孟子兩位。孟子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比孔子晚了將近180年,在這段時間,孔子的思想已經傳到了孫子子思的手中。孟子正是從子思門人那里,接過了儒家的學問和使命。從孟子————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黃…………這個脈絡其實就是理學中最重要的道統。它是指儒家之道的薪火相傳,前赴后繼的代際傳承。一代代學者所做的學術努力,最終也使自己融入了綿綿流淌的學術長河中,鑄就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的新輝煌。 三 所有傳統都是現代的。任何可追溯的、歷史性清晰可辨的行為和思想,都可以通過當代制度而呈現。 《宋史》提及朱熹,特別強調他對禮的貢獻:“朱子講明詳備,嘗欲取《儀禮》《周官》《二戴記》為本,編次朝廷公卿大夫士民之禮,盡取漢、晉而下及唐諸儒之說,考訂辨正,以為當代之典,未及成書而歿。”朱熹一生壯志未酬的事業,就是編制“禮典”————《儀禮經傳通解》,只可惜沒有最后完工。此書由朱熹女婿兼弟子黃和楊復續修而成。《儀禮經傳通解》注入理學精神的編纂方式,重新確立《儀禮》在三禮中的核心地位,打破三禮相分的傳統注經方式,采取三禮合一、經傳合一。《家禮》是朱子禮學思想的另一重要代表性著作,以家庭、家族為中心,以禮儀實踐為主導,重新在冠、婚、喪、祭生活起居應對進退各方面,融入禮的精神,將繁瑣重復的儀節加以改進。《家禮》在當時社會產生廣泛影響。明代,朝廷將它頒行天下,要求民眾遵行。 朱熹禮學思想對中國傳統法理學具有重要貢獻。中國政法大學喻中教授提出朱熹建構的依理治國命題為:國家治理的終極依據是理,直接源出于理的“德禮”與間接源于理的“政刑”,分別構成了國家治理所依據的基本規范與具體規范。根據朱熹的理論邏輯,理是國家治理應當遵循的最高規范。倘若要在實踐中發揮理對國家治理的作用,還應當對理進行轉化,要把理轉化成為指向明確的行為規范,那就是“德禮”與“政刑”。朱熹認為,法與禮都是“理一分殊”的結果,是對自然和社會之理參悟后所形成的規范體系。朱熹對法與禮的關系論證超越了先秦“禮與刑”的關系,體現了對法更宏闊和深刻的認知視野。 放寬視野來看,中國古代國家和社會治理一直實行“禮法共治”,“隆禮重法”“德主法輔”成為中國經久不衰的主流治道模式,逐漸形成“審判式調解”和“調解式審判”相融合的糾紛解決模式,創立了“張釋之治犯蹕案”“緹縈救父案”等情理法協同應用的經典案例。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閩學源流》對浩瀚史料作了精簡和取舍,視野宏闊,多維度回顧了閩學的崛起與發展歷程,提出了許多新見解和新問題。這是一部平和的,沒有什么煙火氣的書。作者們不是和當時的人對話,他們是和千秋萬代對話,這可能就是真正的傳世經典的樣子。其中的一位作者黎昕老師是我省著名社會學家,學生時代我們經常跟隨他下鄉做社會調查,沒想到他在閩學研究方面造詣深厚,著作等身。相信每一位讀者在讀完此書后,都會和我一樣,被福建厚重的思想文化歷史所震懾,文化自豪、自信油然而生。 (黃麗云)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