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樂龍棲山因古傳說“有龍潛于此”而得名。此山綿延,峰巒突兀,奇峰雄偉,海拔超過1500米的山峰就有五座:龍棲山主峰、爛泥巖、九腰崠、白巖峰、圣水巖,座座雄姿,風光無限。 上龍棲山,我最希望捷足先登之處就是圣水巖。因為出生在龍棲山脈一隅的我,從小到大就經常聽長輩提及此山,而且描述得玄之又玄,比如這里可以向龍王祈雨啦,比如這里有一口冒“圣水”的井,喝此水可治百病啦,比如這里經常有仙人造訪啦,等等,聽得我們一群孩子個個云里霧里。還真別說,清代乾隆年間編撰的《將樂縣志》就有這方面的記載:“圣水巖,在陽源都。上有泉,不盈不涸,病者飲之即痊,天旱禱之即雨。知縣譚明曾以禱雨至此山。其下有庵,名青云堂,明謝尚策讀書于此。”《八閩通志卷之九》說,“圣水巖其巖最絕處有靈泉,禱雨輒應。花巖多產佳茗。” 閑云相引上山去,人到山頭云卻低。圣水巖的峰頂是一片稍高過人頭的叢林,一塊塊巨石散落其間,有的如桌似椅,四平八穩,有的似飛禽像走獸,桀驁不馴,維妙維肖,渾然天成。石筍、石柱、石幔以及一線天、連環石、小石林等,構成一幅幅精靈奇特的石景。一塊石頭就是一尊雕塑,一山錯落有致的散石就是一幅精美的油畫。 山巒疊嶂,亂石穿空,流連其間,移步換景,或感其雄姿挺拔,或驚其險峻幽深。“山靈似解游人意,為指前峰近白云。”清代康熙年間詩人余思復,跋山涉水到圣水巖游覽時,如此這般地賦詩嘖嘖贊嘆眼前的景致。繞過峰頂北面一座突兀的“山”字形巖石,下行二三十米,就到了久負盛名的青云堂。 青云堂,又名圣水巖庵,建造歷史悠久,史料有明確記載的年代可追溯至唐貞觀二年(628年),之后屢建屢毀。據《將樂縣志》載:“宋景炎二年(1277年),謝六一在該處鼎建青云堂。明天順四年(1461年),謝六一后裔謝叔仁又進行擴修。明正德十五年(1521年),官府沒收此廟以充餉,后謝家后裔謝秉榮又四處捐銀贖回,再次進行修建。”對此,帶路的向導如數家珍:“聽長輩們說,這座依山而建的庵宇,造型獨特。考慮到防風、防火、防風化落石等因素,建庵所用的材料全部就地取材,用山間巖石,是一幢由石門、石壁、石瓦構成的石拱無梁建筑。屋面鋪石,堂內整齊擺放著石供桌、石香爐、石花瓶和石塔等石頭構建。” 遺憾的是,由于年代久遠,風雨侵蝕,石屋早已坍塌。即便如此,行走在荒涼的殘垣斷壁間,依舊可以感受到先人的獨具匠心。對于青云堂,當地知名民俗專家吳福瑞在其編著出版的多部書籍中都寫下濃墨重彩的篇幅,字里行間無不透露出惋惜之情:“堂內原有三排石佛造像。第一排是十八羅漢,第二排是二十四諸天,第三排正堂中央端坐著一尊約一米高的釋迦牟尼佛,神采飛揚,俊逸大方。左右壁上為金剛。堂的四壁還雕有佛像、佛龕等反映佛事的浮雕。”“這些佛像或立或坐或跪,造型各異,神態逼真。高的超過一米,矮的僅過尺。線條剛柔有致,雕刻藝術極為精湛,有的佛像眼睛由黑寶石鑲嵌而成,被譽為古代雕刻藝術的一枝奇葩。”1987年5月,考慮到安全保管等要素,堂內石佛等文物被移送到了博物館。留下一堆當年工匠一錘一錘鑿打出來的石條,與巖壁上字跡漫漶的碑刻,默默守候地老天荒。 以石建庵,不懼火燭不怕潮,原以為可以與大山同壽,天長地久的保留,哪知坍塌僅在一瞬間,留下兩座石拱門,如同一雙哭泣的眼睛,在無聲訴說庵宇的成年往事。可是石堂周邊那眼能治百病的“圣水泉”呢?縣志里說,那眼泉,一年四季,既不會外溢,也不會干涸呀?莫非庵宇坍塌,仙人遠去,這眼泉早已“傷心欲絕,淚水流干”? 亂石堆砌,荒草凄凄,有著當地”百事通”稱號的向導也無法告知我們答案。 (李宣華)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