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警務”筑牢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屏障 ——海南省公安廳森林公安局鸚哥嶺保護區分局創新機制守護“綠色寶庫”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9月3日訊 清晨,在海南島中南部的鸚哥嶺,第一縷陽光透過云層,喚醒棲息在海拔1812米鸚哥嘴上的鳥兒,整個鸚哥嶺數千個物種在鳥兒的領唱下開始活躍起來。 夜晚,當皎潔的月光從山頂上傾灑下來,鸚哥嶺似乎一下子寂靜下來,繼而又恢復到熱帶雨林獨有的靜謐而美好的神秘當中。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背后,有海南省公安廳森林公安局鸚哥嶺保護區分局(下文簡稱“鸚哥嶺保護區分局”)創新機制,守護林區平安的辛勤付出。 鸚哥嶺保護區分局在海南省公安廳的堅強領導下,在海南省公安廳森林公安局的統一部署下,在“專業+機制+大數據”探索中,整合國家公園治理力量,圍繞賦能基層實戰等,構建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1+4”生態警務模式,即堅持以民為主、預防為主、以打促治的一個生態警務理念,構建聯勤聯動、合成精準打擊、執法司法協作、生態損害修復4個機制,筑牢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鸚哥嶺片區生態保護屏障,守護好這個“綠色寶庫”。 構建聯勤聯動機制,筑牢生態保護屏障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鸚哥嶺保護區,地跨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總面積132萬畝,是海南天然熱帶雨林保留最完整、最原始的區域之一,其生態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與之相對的是,鸚哥嶺保護區分局正式民警只有19人,即每位民警要管護6萬多畝林地。 “轄區面積大、絕大多數區域車輛不能到達,主要交通工具是雙腳。”鸚哥嶺保護區分局黨總支書記、局長吳瑋說,在林區中處警,背著干糧干活是常有的事。為找到案發第一現場,民警在深山老林里跋山涉水數小時都是常態;有時辦一個案件,民警要在山林里面步行2個多月,其間,時不時還被螞蟥或其他蚊蟲叮咬。 海南省公安廳森林公安局鸚哥嶺保護區分局志愿者護林隊與民警、護林員一起巡護林區 為了改變林區守護困局,鸚哥嶺保護區分局以構建新型警務運行模式為重要抓手,主動協調轄區市縣、鄉鎮人民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共同構建分工明確、合作有序、緊密協調、共建共治的聯勤聯動工作機制,打破“各自為戰”,形成“整體協同”,有效降警情、控發案、除隱患、促進國家公園治安良性循環。 2023年9月以來,鸚哥嶺保護區分局與轄區內市縣人民政府,屬地公安、綜合行政執法、林業、應急、自然資源與規劃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等單位達成共識,并聯合下發了平安林區的聯防聯控工作方案,初步構建了國家公園“平安林區”聯防聯控網,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機制。 該機制啟動后,鸚哥嶺保護區分局的辦案質效明顯提升。同時,轄區涉林執法得到保障,涉林執法專業認定、涉案野生動植物保護救助、補種樹木、恢復植被和林業生產條件的代履行行為,以及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賠償等工作中的堵點和難題也得以基本解決,守護平安林區的根基得以夯實。 組建志愿者護林隊,促巡護全覆蓋 “我局創新并實施生態警務,為讓林區巡護全覆蓋,成立了全省首支‘生態警務’國家公園志愿者護林隊。”鸚哥嶺保護區分局政委黃國清說,這支隊伍讓守護林區變得更加高效,更加得心應手。 據了解,這支“生態警務”國家公園志愿護林隊隊員分別來自轄區11個鄉鎮39個村委會。他們當中有鎮村干部、護林員、民兵、老黨員等,總計400多人,按就近原則被分成39個小分隊。他們利用近家門、知村情、熟村人、明村事、懂法律的優勢,在進山的路口、主要巡護路段開展巡護檢查工作,協助收集破壞生態資源的相關案件線索。 海南省公安廳森林公安局鸚哥嶺保護區分局局長吳瑋就進一步加強基層基礎工作等相關情況開展調研 鸚哥嶺保護區分局有了400多名兼職的“法律宣傳員”“執法信息員”“工作監督員”,防護觸角延伸到轄區最基層,使得整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鸚哥嶺片區生態保護真正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生態警務’國家公園志愿護林隊成立后,為我們執法辦案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現在轄區的發案率開始明顯下降。”鸚哥嶺保護區分局刑偵大隊隊長丁好南說。 今年2月18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鸚哥嶺分局佳西片區370號小班發生森林火災。鸚哥嶺保護區分局接到報案后,立即啟動了協作配合及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協調國家公園管理部門組織管護站護林員及國家公園志愿者護林隊開展大范圍走訪、查找線索、收集證據,并在較短時間內偵破該案。目前,該案件已經移送白沙黎族自治縣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 據統計,志愿者護林隊成立以來,隊員們向警方提供有價值的線索10余條,協助警方破案8起,協助抓獲犯罪嫌疑人12人,嚴厲打擊了破壞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違法犯罪。 加強司法協作,合成精準打擊遏制違法行為萌芽 為推動形成保護合力,鸚哥嶺保護區分局聯合白沙縣公、檢、法等6家單位聯合出臺《關于建立協作配合工作機制的意見(試行)》,定期通報涉林執法工作情況,強化刑行銜接,協調解決執法協作上的難點問題,形成打擊合力。 海南省公安廳森林公安局鸚哥嶺保護區分局民警在案發現場取證 2023年10月6日,護林員發現鄧某等人有進山打獵行為,并第一時間報給鸚哥嶺保護區分局。經辦案民警查實,嫌疑人鄧某等人以食用為目的,未經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批準,采取使用繩索、鐵夾等方式,結伙竄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實施非法狩獵活動。經鑒定,鄧某等人獵取的獵物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辦案中,鸚哥嶺保護區分局啟動合成作戰機制,加強與屬地公安相關警種的協同配合,主動商請白沙縣公安局提供辦案場地,由白沙縣檢察院提前介入指導。案件偵破后,鸚哥嶺保護區分局與白沙縣檢察院、縣法院等單位聯合開展普法宣傳,通過以案釋法等方式,引導教育廣大人民群眾增強生態保護意識,切實將協作配合機制轉化為治理效能。 “森林公安對涉林案件打得又快又準,違法人員不敢再動‘小心思’了。”8月初,民警組織護林員開展巡查工作時,樂東縣一自然村小組長符軍說,上次森林公安抓獲3名非法狩獵嫌疑人,在村里開展普法教育后,如今村民們都知道學法守法了。 海南省公安廳森林公安局鸚哥嶺保護區分局民警進轄區開展護林宣傳 同時,為了加強合成精準打擊力度,充分踐行向科技要警力發展“生態警務”的指導思想,鸚哥嶺保護區分局組建了警用無人機戰隊,旨在通過運用警航無人機技術,最大限度地服務森林公安巡邏防控、預警機動、偵查辦案等實戰工作。 此舉是該局立足合成精準打擊,讓一線實戰部門工作人員、派出所業務骨干學會警用無人機操作技能,為合成精準打擊插上“雙翅”,為全面提升新質公安戰斗力增添新動能、注入新活力。 設立國家公園生態修復點,讓森林生長更茂盛 6月20日,違法行為人趙某平在白沙檢察院等多部門見證下,帶著購買來的130株黃花梨樹苗,來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鸚哥嶺片區開展異地補植復綠。 趙某平表示,以后他會常常過來給樹苗澆水施肥,確保樹苗的成活率,也以自己作為反面案例開展普法教育,提醒村民保護好家鄉的一草一木。 “以前,在開展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賠償工作時,因沒有異地補種樹木場地,導致異地修復無法完成,不少案件無法完成補種樹木生態修復要求。”吳瑋說,對于破壞森林資源的犯罪嫌疑人,不但要追究刑事責任,還要動員犯罪嫌疑人開展生態損害修復補償工作。 為此,鸚哥嶺保護區分局于去年與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鸚哥嶺分局加強協調,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鸚哥嶺片區一般控制區內,開辟出一塊用于異地補種樹木的全省首個生態修復點。 生態修復點的設立,有效解決了國家公園涉林違法犯罪案件及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中無地補植復綠的問題,拓寬了國家公園生態環境修復責任履行方式,實現了“異地補植、恢復生態、總量平衡”的司法修復效果,讓森林更茂盛。 8月14日,海南省公安廳、省林業局、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在鸚哥嶺生態修復點的基礎上,設立了全省首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修復基地,并聯合簽署《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環境司法修復基地共建協議》,栽下樹苗,共同守護綠水青山。 隨著首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修復基地設立,以恢復性司法確保生態環境修復,以法治護航國家公園綠水青山和生態文明建設,海南從此有了新的“綠色”司法樣板。 據統計,在開展“昆侖”“護綠”等專項行動中,鸚哥嶺保護區分局去年以來督促涉案人員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修復基地補種樹木1353株。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吳瑋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鸚哥嶺保護區分局下一步將繼續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充分發揮“預防警務”“生態警務”機制,持續加大生態資源保護力度,依法維護和保障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和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全力助推建設生態環境世界一流的自貿港。 (本報記者)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