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潭綜合實驗區法院金井法庭創新推出多元解紛機制———— “鹽”之有理 潤物無聲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9月19日訊 平潭是海鹽高產區,灘涂質地純潔,海鹽質量好,系福建省四大鹽場之一。平潭綜合實驗區人民法院金井人民法庭轄有平潭最大的鹽場————火燒港鹽場。2011年,先行先試的改革之風吹過火燒港鹽場,吹沙造地工程如火如荼開展,鹽場蝶變為如今欣欣向榮的經濟、科創中心金井新城。近年來,平潭法院金井法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將海鹽文化的精髓與“兩岸一家親”理念同現代基層社會治理的智慧相融合,以鹽為媒、以融調和、以和促合,推出“鹽”(言)之有理多元解紛機制,聯動黨委政府、公安、司法、村“兩委”等多元解紛力量,做深做實基層矛盾糾紛和涉臺糾紛預防化解工作,打造轄區10分鐘矛盾糾紛智慧聯調圈,實現矛盾糾紛排查、研判、調處、回訪“一站式服務、一體化解紛、一次性了結”,繪就海島“同心圓”好“楓”景。 “有鹽同咸,無鹽同淡”:共融理念引領多元解紛 2024年5月17日上午,初夏的天氣開始悶熱起來。“王書記,您村里的王某家里最近有什么情況嗎?” 為化解一對當事人的婚姻財產糾紛和同居關系析產糾紛,金井法庭王法官和海壇法庭藺法官來到某村村部,利用當地村干部了解村情民意優勢,快速掌握糾紛背景及雙方當事人家庭經濟狀況,更是察覺若這二起糾紛不能妥善化解,這對當事人同居期間育有的子女撫養糾紛也勢必鬧至公堂。鑒于此,兩位法官聯合金井司法所和當地村干部再三商討,細化了調解方案。最后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導下,雙方當事人就調解方案達成一致意見,子女撫養問題也成功達成了調解協議,實現一“調”解三“爭”,不僅讓雙方當事人解開“法結”,又解開“心結”,更是將可能衍生的矛盾隱患化于微瀾之時。 金井片區是平潭新城和總部經濟園區所在地,經濟活動相對更加活躍,司法服務需求激增,單一訴訟解紛模式已難以解決實際需求。為此,金井法庭秉持“有鹽同咸,無鹽同淡”共融理念,推出“鹽”(言)之有理多元解紛機制,成立地方黨委、人民法庭、鄉鎮司法所、鄉鎮派出所、村居“兩委”“五位一體”的解紛共同體,依托同心圓法治驛站打造10分鐘糾紛聯合調處圈,以矛盾糾紛“融”解守護金井新城。 “知咸淡,明是非”:明理精神促進實質解紛 走進平潭法院紅山村法治驛站,“釋法明理講公道,是非曲直大家聽”映入眼簾。 驛站調解室內,一起意外猝死引起的死亡賠償糾紛剛調解成功。當事人郭某某說道:“我們老百姓過日子,講究的就是心里有數,分得清對錯。王法官把道理都給講得清清楚楚,讓我心服口服,事兒也就能徹底了了,這個協議我簽。” 原來,林某某在郭某某處工作約半小時后心源性猝死,死者林某某家屬與郭某某因補償金額產生爭議引起糾紛。金井法庭接到平潭公安局金井支隊聯調邀請,第一時間加入調解,融合“知咸淡、明是非”的明理精神,將天理、情理、法理融進調解工作中。經過半個月的釋法說理,最終促成雙方就補償金額16.5萬元達成一致意見,成功將這一糾紛實質化解在法庭“門外”,真正實現了案結事了政通人和的良好法治效果。 “知咸淡、明是非”的明理精神是“鹽”(言)之有理多元解紛機制的關鍵所在。金井法庭堅持以文化人、以理服人,將天理、情理、法理融進調解工作中,將法言法語與鄉音俚語結合起來,通過“講道理”讓當事人“知咸淡、明是非”,在鄉音俚語中感知和傳承法治精神和法律魅力,在質樸中領略法治文化的深邃和溫暖,促進糾紛化解從“結案了事”到“案結事了”實質化轉變。 “如鹽溶水,潤物無聲”:和合之道推動源頭解紛 “王法官,在簽訂合同時,要怎么保護自己的權益啊?” “我在超市買魚,被魚刺傷了,我可以讓超市賠錢嗎?” ………… 在臺胞社區鹽城社區的臺胞服務站,王法官剛宣講完司法守護80年代臺輪第一停靠點工作經驗,臺下的臺胞們紛紛圍在王法官身邊說著自己的法律問題。鹽城社區的臺胞黎先生對王法官說:“您給我們講了在平潭涉臺糾紛怎么解決,我覺得‘法’更親切了!” 而在平潭80年代臺輪第一停靠點塘嶼島上,同樣有這樣熱鬧的場景。 “如果你突然接到一個陌生電話,自稱是某地公安局的或者法院的,說你涉嫌一起案件,需要領取一份法律文書,還得繳納保證金,你會怎么做?” “肯定不能先打錢,我會先聯系你們核實清楚!” 大暑時節,知了聲聲。金井法庭干警圍坐在漁民們身旁,用一問一答的方式,提醒群眾保護財產資金安全,提升反詐防騙意識。“法院經常來島上給我們普法,還設立‘同心圓’法治驛站,有什么問題我們去驛站就能和法官視頻連線調解,方便得很!”塘嶼島南中村村民陳先生豎起大拇指說道。 金井法庭將“如鹽溶水,潤物無聲”的和合之道融進“鹽”(言)之有理多元解紛機制,不僅注重將“調”向前延伸,而且注重將“解”向后延伸,通過定期開展聯席研討會、互通互排互研轄區成訟情況、指導村居《村規民約》制定、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活動等方式將“法”如鹽溶水般融入基層社會治理、融入兩岸同胞日常生活中,在無聲無形之中提高群眾的法治素養,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從源頭減少糾紛的發生,化糾紛于無形之中。 乘“楓”去,改革浪潮一席一卷一潮生,金井新城一生一息一潮起。金井法庭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弘揚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守心如故,站穩人民立場,以“鹽”(言)之有理多元解紛機制為筆,以“案結事了政通人和”為墨,在因臺而特的金井新城上續寫粘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海島法庭故事,繪就海島新“楓”景。 (本報記者 陳菁 通訊員 陳鈺)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