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抹浮香醉獄園 ——洛江監獄以非遺制香工藝促教育改造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11月26日訊 香道文化起源于新石器、初現于春秋、發展于秦漢、完善于隋唐、鼎盛于宋明……如今,誕生于“中國香都”永春達埔的傳統非遺制香工藝,傳進了洛江監獄的高墻。當香道融入教育改造,又將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監獄邀請香道大師進監教學 一次香的邂逅 “我按照老師的步驟松香灰、燒炭、埋炭,最終聞到了混合著草藥味與各類香料的植物香,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靜。”今年4月2日,洛江監獄服刑人員吳某在參加一堂香道課中,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對大部分服刑人員來說,香道是一個陌生事物。在福建,喝茶的人有很多,精美的瓷器工藝也不乏忠實受眾,但大家對于香道的了解很多僅限于燒香拜佛。”民警林岳松說,“在制香和品香的過程中,我看到有些平時吊兒郎當的服刑人員變得十分專注,心也漸漸靜了下來,他們對制香工藝的學習熱情也更加高漲。” 一場香的教學 今年3月初,為傳承傳統非遺制香工藝、助力服刑人員教育改造,洛江監獄邀請香道大師送課上門、進監教學。培訓中,香道大師以興趣為啟蒙,不僅傳授制香工藝,還講解香道文化,讓服刑人員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傳承非遺文化的思想自覺,并掌握一門謀生技藝。 首先是選材,各種香料因產地不同,質量亦相去甚遠,選材時如何甄別優劣是關鍵。其次是研磨,將各種香藥分別搗碎,然后將搗碎后的顆粒物進行研磨。一般使用石臼、搗子、石磨等工具進行研磨。不同的香品對香粉的細膩程度有不同的要求,并非所有種類的香藥都是越細越好,有時候香粉顆粒的大小也能影響香的氣味。 “世上萬物,森林里,花田中,彌漫著各式各樣自然香氣。中醫學認為香氣是一種自然療法,不同的香氣混合,便可能對人的身體產生奇妙的效果。”經過階段性培訓,服刑人員逐步學會通過嗅聞各類香料的味道辨別其中差異,并且調制出不同效果的香粉,從而感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一抹香的延續 在香道非遺老師引經據典的精彩講解中,服刑人員理解了香道文化從祭祀奉神、求醫問藥、飲食養生到居家出行、禮儀饋贈的廣泛用途。 通過老師手把手教授,服刑人員初步掌握了香道不同產品的用途、原材料、輔助工具、加工過程、制作要領和主要特點,自己動手制作出線香、盤香、塔香、軟香、竹簽香、公丁香、倒流香等成品,掌握了一門寶貴的職業技能。 香道培訓是洛江監獄引進非遺項目的一個縮影。一年來,洛江監獄根據省監獄管理局的教育改造工作部署,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高墻,除了香道課程外,還引入了剪紙、妝糕人、木偶等多項技藝,在傳承發展非遺文化的同時,培養服刑人員的謀生技能,為其順利回歸社會打下基礎。 (蔡文杰 黃建峰 李鯉斌)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