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當憶及在馬來西亞過春節的經歷,常用一句歌詞形容,那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從中國漂洋過海到馬來西亞,同樣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年味,以及對家的思念、對傳統的堅守和對未來的祈愿。但另一方面,馬來西亞的年又在蕉風雨林中帶上了南洋風味,別具風情。 在馬來西亞,農歷剛剛進入臘月時,就已拉開春節的序幕:街頭巷尾流光溢彩,大紅燈籠高高掛起;在華人聚居區,官員和各界知名人士忙于將帶著新春祝福的春聯送入千家萬戶;超市、商鋪售賣著傳統的窗花、福字等春節裝飾;商場、公園的節日氛圍拉滿,各類主題裝飾紛紛換上“大吉大利”“花開富貴”等充滿寓意的“中國裝”;華人家庭更是陸續開始大掃除,遠行的游子則準備著回家過年。 不僅如此,華人社區往往會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如舞龍舞獅、花車游行、煙花匯演等。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節日的文化內涵,也讓不同族群的人們有機會近距離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以上所言,是馬來西亞春節文化中讓人感到“熟悉”的一面。事實上,下南洋的華人來到馬來西亞后,秉承中華“和”的文化傳統,和當地文明互鑒、融合,讓春節文化融入當地特色。比如,舞獅是春節期間必不可少的活動。馬來西亞華人創新性的發展出高樁舞獅表演,舞獅者功夫了得,身輕如燕,跟著鑼鼓的節奏,一步步登上樁子,贏得陣陣喝彩。 又如,美食是春節不可或缺的元素。馬來西亞民眾過春節,有一個極具特色的環節————“撈生”。那是在一個大圓盤里,以魚生為主材,搭配生菜絲、胡蘿卜絲、黃瓜絲、芹菜絲、紫包菜等色澤豐富的配菜,再佐以白芝麻、花生碎、酸甜醬、五香粉等調味。多人圍桌而立,一起用筷子反復把食材高高撈起,同時還不停喊著“發啦、健康、如意”等吉祥話。在粵語里,“生”與“升”諧音,越撈越“升”,是對新的一年美好的祝愿。新春之際,處處可見十余桌乃至數十桌民眾一起“撈生”,“旺啊”“發啊”的聲音愈喊愈高,歡樂熱鬧的場面極具感染力。 除了“撈生”,當地各族的特色小吃,如椰漿飯、沙嗲等,也進入馬來西亞華人的新春餐桌,讓“舌尖上的春節”更加豐富多彩;過年期間祭神、祭祖的年餅中,有一種“粿加必”(Kuih Kapit),原本是當地馬來西亞人和娘惹的傳統餅食,也成為春節必不可少的節令食品。 到了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馬來西亞華人還有一個獨特的“拋柑接蕉”習俗。該習俗最初是青年男子向海中拋蘋果期盼早娶賢妻,姑娘則拋柑橘希望覓得如意郎君,后來演變成女拋柑橘、男擲香蕉。如今,這一習俗已成了當地許多單身男女尋覓好姻緣的絕佳良機。 春節源于中國,如今已走向世界,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慶之一。在多元文化融合共處的馬來西亞,春節文化已走出華人族群,影響到馬來西亞社會其他民族。多位馬來西亞領導人也曾在春節之際指出,春節代表了孝道、重視家庭等理念,這些理念在各個民族中都受到認同和重視,應該代代傳承下去。 (許丹)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