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起意采訪姚博,還是2022年5月他再次榮獲“全國優秀人民警察”榮譽稱號之后的事,那時他已經是廈門市公安局海滄分局刑偵大隊大隊長。雖然作為同行,我們早就相識,但接觸并不多,我對這個榮譽滿身的“模范”同行一直充滿敬意和好奇。一個電話打過去,性格豪爽的姚博一口就答應了。 說實話,我是做好了“挑剔”,甚至是“挑刺”的思想準備去進行這次采訪的,我想用自己的眼睛————而非記者或別人的————探究那個真實的姚博。所以在采訪中,我提出了很多在姚博聽來也許帶有“冒犯”意味的問題。但是還好,采訪很順利,姚博表現得足夠坦誠。 談話伊始,姚博就直截了當地表明,他也剛好需要一個機會好好梳理一下自己。 “其實是你在幫我。”他語氣誠懇地對我說。 當警察是種“宿命” 姚博本來應該是一名醫生。大學時他學的是醫,新疆石河子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學制五年。最后一年是實習,他實習的單位是自治區人民醫院。實習單位已準備好接收他了,而在烏魯木齊這樣的大城市工作也是他夢寐以求的。 “我是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生長大的。”一開始,姚博就開門見山這樣告訴我。他老家在河南,父親是河南息縣人,母親是河南商丘人,他們都是上世紀六十年代隨著大人到新疆支邊的。1979年6月姚博出生于兵團農七師123團,成了一個正兒八經的兵團子弟。 小時候的生活很苦。小學四年級,姚博就開始幫家里干摘棉花之類繁重的農活。那時從兵團走出去的路只有一條,就是考學。姚博很爭氣,從小到大成績始終名列前茅。 家里本想讓他當老師,因為外公是私塾先生,大姨是大學教授,母親也是老師,后來姐姐也讀了新疆師范大學,幾乎全在教育系統。但姐姐讀了師范后,媽媽說:“家里已經有了個教師,你就當個醫生吧!”姚博很聽話,就報考了石河子大學醫學院。 在大學,他成績很好,還當選為學生會副主席。畢業時工作已經找好,本來人生的方向應該就此確定,但恰好那年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在全國招考法醫學雙學位,每個省只有一個名額,指定要招考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兩年制,畢業時授予法醫學學位,新疆總共70多人報考,姚博也參加了,成績出來,又是第一名,筆試、面試、體能全部第一。 “你為什么會選擇當法醫?當醫生不是挺好嗎?”我很好奇,忍不住打斷他。 他想了想,爽朗地笑了:“興許是制服誘惑。”他喜歡制服,考大學時曾報考過飛行員,就是因為那身漂亮的制服,還聽說讀書四年坐飛機都不用掏錢,工資也高。三天的嚴苛體檢都通過了,但是家里人強烈反對,母親沒辦法想象他每天在那么高的天上工作,想想都覺得害怕。 當法醫家里人并不反對,雖然是警察,但不用沖鋒陷陣,至少是安全的。唯一的要求是畢業后必須回新疆,姚博答應了。自治區公安廳的領導也這樣要求他,并且答應他只要回來,就把他留在公安廳。 可是姚博就像一只展翅高飛的鳥兒,一旦飛上藍天,就再也飛不回去了。 “習慣”了優秀 報考法醫時姚博對法醫并沒有太多認知,僅有的認知來自于香港電視連續劇《鑒證實錄》。也是通過《鑒證實錄》,他知道了李昌鈺,幻想能成為像李昌鈺那樣的人。 去沈陽讀書前,姚博從未離開過新疆。2002年8月,當別的同學開始進入社會工作,姚博卻獨自乘坐了三天兩夜的火車,一路咣當著到了沈陽,終于“見了世面”。 姚博在中國刑事警察學院依舊表現優秀,成績數一數二,還當仁不讓做了區隊長。兩年中的最后四個半月,他去了深圳市公安局福田分局實習。畢業時他本可以留在深圳市局,可前后讀了七年醫學,勵志要在法醫事業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他得知,留在深圳市局無法保證崗位專業對口,這意味著很有可能七年所學付之東流。 最終,他選擇了美麗的廈門,至少在廈門他可以繼續干法醫。二十多年后他仍清楚地記得,他到廈門市公安局報到那天是2004年8月18日,隨即被分配到了海滄區公安分局刑偵大隊技術科,成為海滄分局第110名民警。二十多年來他一直沒有離開過海滄刑大,只是從當年初出茅廬的小法醫,已成長為大隊長。 他的發展之路自2011年之后可謂一帆風順。2011年由科員升為副主任科員,2013年任技術科副科長,2015年任科長,2016年科長轉正后剛滿一周即轉任刑大副大隊長,2019年直接跳過教導員,升任大隊長。 在這期間他先后獲得國家、部、省及市級各項榮譽26次,省級以上榮譽就達9次之多,包括兩次“全國優秀人民警察”。 他干法醫也干得順風順水。他是他們那批法醫同學中第一個拿到副高級法醫師資格的,也是第一批拿到主檢法醫師資格的,還是第一個被公安部評為“全國刑事技術青年人才”的,那年是2016年。 他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在緊張的工作間隙,還先后撰寫了《一例幼兒支氣管肺炎猝死的法醫學鑒定分析》《外傷致上頜骨額突骨折法醫學鑒定100例分析》《外傷性失血性休克的法醫學鑒定分析》等十余篇專業論文,發表在《中國法醫學雜志》等國家、省級刊物;并作為編委、副主編身份編撰出版了《介入放射學實驗指導》《法醫臨床實用眼科解剖學》《NOTES OF REGIONAL ANATOMY局部解剖學筆記(英文版)》《道路交通事故人體損傷圖譜》四部著作(其中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兩部),學術成果豐碩。 我很好奇他撰寫學術論文、進行學術研究的動力是什么。姚博笑了笑,“動力就是感覺應該做到。”這說明他骨子里是個很好強的人。 還是他的徒弟胡志敏總結得準確、形象,“他是習慣了優秀。” “不安分”的法醫 姚博剛分到海滄分局刑偵大隊時,技術科只有兩三個民警,案子也不算多。大隊長看好不容易來了個年輕人,又是單身漢,除了法醫,研判、出差、抓逃、做筆錄都派他去。姚博不僅不以為苦,反倒很開心,按他自己的話說,反正閑著也是閑著。 一年后,海滄分局又分來一個法醫,姚博就更能騰出精力“不務正業”了,那時候他經常四處跑著出差。 2009年,因為一次信息研判,當時的分局局長王海堤發現了他的研判才能,感嘆說這個法醫做研判還真行啊。從此他開始一身兩職,法醫兼信息研判員。 2013年姚博任技術科副科長,重心雖然放在技術科,但研判工作并沒丟下。2016年轉任副大隊長時,大隊長說你技術上已經是專家了,還出了那么多書,就把精力轉到偵查上吧。大隊長刻意不讓他分管技術,而是分管四個辦案隊。姚博就把精力用在了鉆研怎么打擊電詐,怎么做好小案快打、掃黑除惡上,從此徹底轉型。 我暗暗為他可惜,畢竟他不是個普通的法醫,而是一個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型人才,像他這樣的人才培養一個出來并不容易。可是問到他放棄干法醫會不會遺憾時,他卻出乎我意料地說,不會,而且語氣很堅決。 他的理由是并不覺得法醫與刑偵工作有沖突,相反,二者相得益彰。他說他從不希望手下的偵查員變成辦案機器,他希望他們能夠帶著技術的眼光去辦案。同樣,他也希望法醫可以通過尸體勘查、解剖,給偵查員提供破案思路,比如同樣是殺人案,為什么有些兇手只捅了一刀,有些卻捅了很多刀?原因何在? 他舉了一個自己經手的案例。在一個狹小的出租屋,妻子被丈夫捅死。丈夫的解釋是意外,稱妻子踩著凳子晾曬衣服,不小心踩倒凳子,丈夫正拿著水果刀削水果,眼看妻子要摔下來,忙上前去扶,忘了手里的水果刀,結果不小心捅在了妻子后背上。初聽,符合情理,可是看過現場、驗過傷口后就感覺不對勁了,因為妻子倒地的方向與傷口的方向不吻合。調查后,丈夫很快坦白,因為孩子問題,夫妻發生爭吵,丈夫沖動之下從背后刺死了妻子。偵查員如果沒有技術思維,這樣的矛盾點不容易發現。 法醫也不能只懂得技術,也要有偵查員的思維。比如他當法醫時,常有傷者為了傷情鑒定的結果嚴重一點,到法醫室做傷情鑒定時就假裝傷得很嚴重,表現得走路困難,甚至一瘸一拐。姚博識破而不說破,等他們走后,就讓人拿個長焦鏡頭相機站在二樓觀察,果然那些人走出單位大門就立刻恢復了正常。 姚博的觀點是,只要穿著這身警服,不管到了哪個部門,之前學的東西都不會丟,“一通百通”。 但是在我的追問下,姚博也承認,相比做法醫,偵查辦案、做信息研判的成就感會更強烈些,那種感覺就像辛辛苦苦解了半天題,突然解開了,那種成就感無法言表。也正是為了追求這種成就感,他才會沒日沒夜地加班。 “要不又沒有加班費,誰愿意那樣沒日沒夜地加班?”姚博打趣道。 當然,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性格。姚博的性格外向,不喜歡一成不變的生活,也正是這個原因,他大學畢業時放棄了醫生這個光鮮的職業。 得到就必須付出 “你問我當了大隊長后壓力大不大,你看看我的白頭發增加了多少就知道了。”姚博說著指了指自己的兩鬢。 雖然壓力很大,但他心態很好。“你得到這么多,你就要付出。”姚博意識上很清醒。他坦言,自己也有惰性,也會偷懶,但有一點,他做事認真、較真,要么不做,要做就把每件事都做好,只有這樣心里才會踏實。 要踏踏實實對待這份工作,這是他的人生信條。他特別強調,做事不能目的性太強,不能因為領導關注的才去做,領導不關注的就糊弄,因為糊弄來糊弄去最終糊弄的是自己。 對自己要求嚴苛,對手下要求也高。海滄刑警大隊年輕人多,平均年齡在全局最小,所以他很注意對年輕民警的培養。他注重“傳幫帶”,推行“師徒制”,堅持“一帶一”。姚博堅信,“神槍手都是子彈喂出來的。”所以,他培養年輕人的辦法是“用案件壓出來”,要求年輕民警三個月學會獨立辦案。 在海滄刑大你想“躺平”?對不起,沒門!因為整個刑大像個快速運轉的火車,你跟不上就要被落下。 姚博承認自己有時脾氣暴躁,會罵人,不過他只罵領導不罵兵。他想過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可是事情太多,不等人,你不得選擇“短平快”的方式去解決。不過他強調,絕不無原則地亂發火,每次發火都是為了解決問題。 對年輕人他還是寬容的,他允許年輕人犯錯,有了成績他會不遺余力地向領導推薦。他清楚年輕人的特點,他們腦子靈活,懂新技術,他也會通過推動年輕人來給有惰性的老同志施壓。 他很現實,不去為自己沒能力解決的事焦慮,緊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努力干好。他也勸告年輕人,先把手頭的活干好,別的不用去管,干得好自然會有人需要你這根標桿————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關鍵時刻他豁得出去,一次到外地調查一個盜竊案,與兩個偷車賊狹路相逢,偷車賊正在喝茶,看到他們起身就跑。當時情況緊急,兩個警察對兩個偷車賊,二話不說,沖上去一人先抱住一個,摁住之后死不放手。 還有一次是抓捕一個在逃22年的在逃人員。在逃人員搶劫殺人后逃亡,22年沒回老家。在異鄉結婚生子,漂白了身份。好不容易抓到后,死不承認,姚博就跟他打心理戰。在帶回警局的車上,姚博告訴他這22年他父母如何不易,父親死了,母親眼睛哭瞎了,獨自住在半山腰一個破草房子里,嫂子對他母親不好,摔傷都不管不問…………姚博觀察到在逃人員聽得眼睛一眨不眨,沒過五分鐘,就流淚了。姚博心里就有數了,突然喊出在逃人員的原名,就看到他猛地一驚。姚博其實還留了一手,手機里備有在逃人員老家的照片,但還沒等拿出來,在逃人員就全招了。 偵破另一起特大故意殺人案,則用了七年時間,見證了姚博從法醫到刑大副大隊長的全過程。 那起案件的偵破過程,說起來還有點傳奇。2009年11月20日,一對夫妻在海滄區天籟花園家中遇害。發現時,妻子還有呼吸,送到醫院搶救后沒能救活,兩天后去世。 姚博在現場提取到犯罪嫌疑人的血跡,是個男人,可是無法鎖定身份,除此之外也沒有其他線索。妻子死之前有一段時間回光返照。為了破案,偵查員抓緊時間取證。她不能說話,就讓她用眨眼來回答。 “兇手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一個人就眨一下,兩個人就眨兩下。” 眨了一下。 “男的女的?男的眨一下,女的眨兩下。” 眨了一下。 “個高個矮?高的眨一下,矮的眨兩下。” 眨了兩下。 “多矮?比你高眨一下,比你矮眨兩下。” ………… 就是通過這種特殊的取證方式他們獲取了犯罪嫌疑人的部分信息,可是因為沒有更明確的身份信息,案子還是陷入了僵局。直到2016年,也就是七年之后,在勘驗一起入室盜竊案現場時,大隊細心的技術員在一個首飾盒上提取到一滴血跡。在排除了是房主人留下的之后,姚博斷定應該是盜竊嫌疑人留下來的。誰知一鑒定,竟然與七年前那起殺人案現場的血跡吻合。 通過破這起盜竊案,最終找到了殺人真兇。抓捕的過程,又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歷程,其激烈場面堪比好萊塢大片。事過多年,姚博談起來仍津津樂道,眉飛色舞。他得意的是,當年自己親自參與偵辦的案件,時隔七年,又親手把犯罪嫌疑人按在了手下。而且從事后調查了解的情況看,當時他所有的推斷都正確。 如果問他什么是辦案的成就感?這就是! 如果問他還有什么職業愿景,那就是不僅要自己享受這種成就感,還要讓自己手下的那七八十個兄弟享受這種成就感。 “樸實”是種底色 “永遠不要把自己當回事。”采訪中,姚博一直強調說。 他一直告誡自己,不要因為這些榮譽就嘚瑟,比你強的人多了去了。比如刑偵支隊那些辦案經驗豐富的老民警,他們可能什么領導職務都沒有,但你隨便跟他們聊一聊,就會有很大受益。 “你只是運氣好而已。”他暗暗告訴自己。 貌似他的運氣確實不錯,比如每次評功評獎時,他總會有些響動出來。不過這些響動不是他自己刻意搞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冒出來的。比如2013年他參評“廈門市十佳民警”,前一年,他恰好因為鑒定認真負責被時任廈門市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的王小洪批示表揚:“姚博同志認真負責的精神值得表揚!” 怎么回事呢?原來姚博在進行一個傷情鑒定時,憑經驗斷定傷者黃某有處骨折,足以認定為輕傷,但是醫生的診斷書有誤,就負責任地建議黃某再去醫院診斷一次,果然如他所言。黃某被姚博負責任的態度打動了,特意給廈門市公安局領導寫了封感謝信。 類似這樣的“好運”還發生在媒體報道姚博時常提起的“拼碎尸”“背尸出洞”等事跡中。但談到這些報道,姚博就露出一副不以為然,但又無可奈何的神情,他說其實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沒有記者寫得那么玄乎。 “拼碎尸”是指2013年10月,在海邊發現一具碎尸,當時正值漲潮,不善游泳的姚博冒著生命危險將海水中的碎尸一塊塊打撈了上來拼接。姚博說,你也知道,海水漲潮時速度很快,一會兒就漲上來了。你發現碎尸了,不趕快打撈上來怎么辦,很容易被海水沖走,只能與潮水拼速度。 “這件事真正的意義在于搶時間,早一點拼出全尸,就能早一點鎖定死者身份,從而找到嫌疑對象。”姚博強調。果然從發現碎尸到找到兇手,只用了短短十六個小時。 至于“背尸出洞”,姚博說其實沒有那么惡心,技術員勘查尸體,你不要把尸體從洞里運出來嗎?可是那次解剖尸體,給他的臉上留下了一個“特殊的勛章”。一周前,他剛因為勘查現場遭遇車禍,鼻子骨折,傷口尚未愈合,貼了個創可貼就進了解剖室。高度腐爛的尸體上到處都是腐敗菌,解剖時一不小心,尸血就濺到了傷口上,引發感染,從而在他的鼻梁上形成了一道無法愈合的傷疤。 可是沒有他長久的堅持、持之不懈的努力,哪里有這么多“偶然”的“好運”降臨呢?姚博還是謙虛了。 (張遂濤 作者單位:廈門市公安局法制支隊)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