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也寫報告文學,出版過一些紀實作品,現在還偶一為之,因此對報告文學寫作有一些切身感受。日前,讀到廈門大學葉淑平老師在《中國作家》雜志紀實版2025年第1期刊登的報告文學《從光榮亭走來的榮光》,深感這是一部兼具深度與溫度的報告文學作品,特別彰顯了報告文學的社會責任感。 在這部為基層公安民警樹碑立傳的作品中,葉淑平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基層公安民警的一個縮影,將個人命運與歷史洪流交織在一起,展現了才溪鄉派出所公安民警在大時代中的選擇與堅守。 文中的才溪鄉光榮亭建于1933年,1934年被國民黨反動派拆毀,新中國成立后,于1955年重建,毛澤東親筆為它題名。光榮亭內陳列著“我們是第一個模范區”石碑,以及各級頒發的眾多獎旗、獎狀,亭壁上還懸掛著省蘇維埃政府贈送的“我們的第一模范區”“春耕運動”等匾…………顯然,光榮亭作為一個象征物,承載了太多的記憶與情感。它作為歷史的見證者,見證了無數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也承載了后人對他們的無限敬仰。正因如此,葉淑平巧妙地以光榮亭為切入點,通過深入挖掘和生動描繪,展現了才溪派出所民警無私奉獻、守護一方平安的感人事跡。她筆下的鄭懷欽爺爺、李懷修特派員、鄭新明所長、楊軍養民警、王洪松義警等一眾人物,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有現實的鮮活氣息。每一個人物都像是從歷史深處走來,帶著他們的榮光與傷痕,向我們訴說著那些被遺忘的故事。 葉淑平的敘述風格從容而克制,語言質樸而富有感染力,善于運用平實的語言講述深刻的故事,以極大的耐心與平實的語調,將那些被歲月掩埋的日常點滴一一呈現。基層派出所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多是婆婆媽媽、瑣瑣碎碎的“雞毛蒜皮”,所謂“一地雞毛”,講好這種平淡如水的故事,首先要下足采訪的工夫,掌握大量的素材,然后選取有價值的人物和故事,采取“溫水煮青蛙”的方法,耐著性子慢慢講,滴水穿石般一點一點地滲透,這樣的文字有一種內在的力量,能夠在不經意間觸動讀者的心靈。葉淑平善于捕捉細節,通過生動的場景描寫和人物刻畫,讓讀者仿佛置身于現場。無論是革命先烈的英勇無畏,還是公安民警、普通民眾的默默奉獻,都被她刻畫得栩栩如生,令人動容。同時,她還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將歷史的滄桑巨變與個人的命運沉浮相互映照,使得作品更加具有震撼力。 更為難得的是,《從光榮亭走來的榮光》不僅是一部現實題材的報告文學,更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作品。葉淑平在講述歷史與現實的同時,始終關注著人的命運與情感。她筆下的人物,無論是英雄還是普通人,都有著復雜的內心世界。她深入挖掘公安民警日常生活和瑣碎工作背后的故事,通過“鐵牛所長”“警察爸爸”“公安特派員的初心”等典型事例,展現他們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使得這些人物更加立體飽滿,親切隨和,可感可觸。他們的選擇與命運,既受制于時代,又超越了時代。 總之,《從光榮亭走來的榮光》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作品。葉淑平的這部作品之所以成功,在我看來,關鍵在于她對于報告文學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報告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它要求作者既要具備新聞工作者的敏銳與客觀,又要擁有文學家的情感與想象力。葉淑平在創作中,很好地融合了這兩種素質。她以新聞工作者的嚴謹態度,對人物與事件進行了深入的調查與核實;同時,她又以文學家的敏銳洞察力,捕捉到了事件背后的情感與人性。這種融合,使得作品既具有真實性,又具有文學性。可以說,葉淑平用她的筆,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向過去的門,也為我們照亮了未來的路。它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種為了理想和信念而奮斗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傳承與發揚。 (何況)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