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里的先祖在建造這些坐落于群山峻嶺之間的木拱廊橋時,壓根就沒有料到它會在數百年之后成為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9年10月1日,木拱廊橋的傳統營造技藝,成為寧德第一個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它不僅僅只是文化遺產,而且還是寧德市所有項目中的第一個世界級。對于這么高的待遇,的確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大喜事,不好說后有來者,但肯定前無古人。因此,政府及民間所發自肺腑的自豪感和責任心,與日俱增。 廊橋的華麗轉身,讓我們懵然,對她感到陌生,搜腸刮肚卻無法表述。說到底,還是對她的一無所知。木拱廊橋在寧德山水間已經存在了數百年,大雁飛過,菊花滿地。古人知前不知后,而我們卻知后不知前。只能憑文字和實物,加上想象和推測,去猜想古人建橋的愿望和情景了。 木拱廊橋大多隱匿于深山,頑皮的風喜歡攜著草木的氣息從橋上貫穿而過。鳥也像風一樣喜歡廊橋,原因更簡單,就看準那個“廊”。這橋的特點之一就是有廊有頂,既可遮風避雨又可消暑納涼,更重要的是,鳥可以不受打攪地在橋頂歇山處搭窩結巢,給自己尋一個安身立命的好去處。 橋是人建的,但人卻是橋的匆匆過客。橋從這端到那端若虹般連接兩岸,讓山民的腳有了質的跨越和延伸,終于可以步履從容地走向山外的世界。廊橋還是山民的信息交換站,先是女人們在橋上說著家長里短,后是男人們在橋上講著古往今來…………到了日暮時分,荷鋤的、挑柴的農人,掐滅手里的煙頭、掐斷口里的話題,匆匆離去。因為,他們已經聞到和炊煙一起飄蕩的飯香菜香,聽見媳婦吆喝孩子回家的余音。人蹤一滅,鳥影就來了。各種鳥歸巢心切,蜂擁而至,嘰喳啁啾地把日頭叫沒了,方才嘎然而止。而這時的廊橋就沉浸在了靜謐之中。 沒有橋的山村,是封閉的。四周青山,一道澗水,這樣的地方既沒有紛擾,也沒有兵燹,完全是世外桃源。山村的先祖當年尋了這地方落腳謀生和繁衍生息,就為圖個清逸和安詳。風過耳,鳥過眼,這樣躬耕清讀、悠然自得的日子不知過了多少代。終于有人翻山涉水出了山,驚訝于山外的精彩,感嘆于山里的無奈;而過路的、求仙的、賣藝的、采藥的,來來往往,在即將進入山村時都被山澗阻了腳步。澗水嘩嘩,風聲沙沙,跌落谷底的卻是一聲聲擲地有聲的嘆息。 螢火蟲搖曳的夜晚,山村黯淡。松明火把和豆油星燈,被風吹得忽明忽滅,人的心思也同樣忽明忽滅。山外的故事和傳奇讓眾人有了想法。但人不是風也不是鳥,飛不過橫在眼前的山澗。人們七嘴八舌,從日出說到日落,從眾口鑠金說到眾口一詞,建橋成為全村人的共同心聲。 于是,村民請來造橋師傅,雖然拿不出大把的銀兩,卻好吃好喝伺候著,恭恭敬敬、言聽計從。那師傅絕對是個積德行善的大好人,他懂得山里人的艱辛和樸實,二話不說,帶著徒弟和村民到澗邊選址,廊橋大多是幾十米長,多寬的山澗就是多寬的拱距。憑空架起一座橋,沒有先進的設備、沒有精確的測儀,憑的是胸有成竹的把握和爐火純青的技藝。造橋師傅選一個風和日麗的吉利日子,燒一柱香,放幾掛炮,從此,山里就有了刀伐斧鑿的聲息。 建橋是大事,馬虎不得。一座橋從動工到結束,有選址擇日、南山伐梁、祭河祈佑、月福禮儀、豎柱福禮、上梁喝彩、完橋慶賀等習俗,山民規規矩矩,一項不漏。 材料的因地制宜和技藝的巧奪天工,是木拱廊橋的精華所在。樹滿山、竹滿坡,而木拱廊橋的主要材料,就是“木”。眾多的圓木錯落有致、相互搭配,使橋拱形成物理學上最佳的受力支撐。那些造橋師傅是沒有博士碩士甚至學士文憑的,說不清楚物理學那些高深莫測的原理,但造橋師傅實踐出真知的方法,明了實用。我無力描述造橋的過程和其中奧妙,但我曾經看過一個對木拱廊橋有所研究的文化工作者用筷子搭橋拱的過程,異曲同工,可謂妙不可言。 橋拱不用一釘一鉚,靠的是木榫頭的固定和支撐。接下來,就是橋面的鋪設和廊屋的修造,廊屋其實就是一個有墻有頂的橋面,墻的材料是木,頂的材料還是木。只是后來講究了,在橋頂上加鋪了更能防雨的瓦。 橋造好了,村民擺酒設宴,一來慶祝廊橋落成,二來感謝師傅恩德,一個個喝得是東歪西倒、醉臥橫陳。師傅和他的徒弟離去時,村民送的山貨塞滿了大包小袋。 完橋慶賀,這最后一項造橋的習俗結束,另一種習俗則在橋上開始延續。 許多廊橋的中央都設有神明的牌位。人們在橋上燒香驅邪、叩拜祈福,仿佛要把與橋有關的一切因果關系拉高扎深,一頭高掛在天界,一頭深埋在地府。穿橋風則熏染著縷縷人間的煙火味道,滲透著絲絲先人的生存哲學。 迄今,這些木拱廊橋的實用功能,已漸漸被后人挖掘的文化功能所替代。畢竟在歷經了諸如火患、水險、天災、人禍之后,其成為了一個地域的人文符號和歷史標識。有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其中不乏從事橋梁研究的專家和文化學者,他們對廊橋的營造技藝驚嘆不已。因為,他們在欣賞了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后,對汴水上虹橋的消失耿耿于懷,卻不想在閩東還有浙南這片相連的青山綠水間,至今還完好保留著百余座木拱廊橋,自然像抱個大金娃娃般欣喜若狂。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寧德境內五十余座木拱廊橋中的十一座,被列為了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而木拱廊橋的營造技藝又上了聯合國的榜,實在是舉世矚目的大事。當地政府在欣慰之余,感到任重道遠,而當地的村人同樣喜憂參半。他們對著廊橋上神明的牌位,虔誠地祈禱………… 陽光金燦燦的,照在橋上耀眼奪目。風走得緩了,鳥飛得慢了,它們和人一樣,對環繞著金色光環、靈光閃動的木拱廊橋,肅然起敬。 (繆華)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