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傳播的漣漪蓋過事件本身的時代。當青島李滄區法院的一則普法案例在2025年春夏之交掀起輿論狂瀾,人們驚訝地發現,一場看似普通的行人碰撞事件,竟成為透視中國司法傳播困境、社會信任結構與公眾心理變遷的棱鏡。 一、司法敘事的異化:從事實簡化到框架失控 法院在初次傳播中對“突然轉身”的戲劇性改寫,本質上是司法話語向公共話語轉譯時框架效應的失控顯現。當“緩慢轉身站住接打電話”的日常場景被塑造成具有危險意涵的“突然轉身往回走”,這種事實褶皺的人為拉平,實則違背了司法敘事必須恪守的原真性倫理。這一傳播畸變暴露出司法信息傳導機制的深層積弊:在科層制體系的信息過濾中,案件肌理被壓縮為非此即彼的責任模型,法律真實在傳播過程中被異化為宣傳性敘事。恰如吉登斯所說的“專家系統信任危機”:當專業機構提供的版本與民眾認知產生巨大鴻溝時,制度性信任便會崩塌。這警示我們:法律敘事誠然需要通向公眾的理解橋梁,但任何以犧牲事實肌理為代價、將司法思維壓縮成二元對立道德寓言的傳播策略,終將在故事性與專業性的失衡中引發敘事異化,反向損耗法治權威的正當性根基。 二、安全距離的悖論:秩序理想與生活常識的碰撞 “未保持安全距離”的責任認定,猶如一顆火星墜入輿論的干草堆,瞬間點燃了公眾的集體憤怒。法官將機動車安全距離的規定類推適用于行人,犯了“異類不比”的邏輯謬誤。機動車以60公里時速運行時需要物理避險空間,而行人以4~6公里的步速行進,其互動依賴的是社會協作的默會共識而非機械量化的距離標準。這種法律類推的錯位,本質上是將工業社會的技術理性粗暴地植入現代的人際交往場景,導致公眾心中法律荒謬感的劇烈升騰。 “未保持安全距離”爭議折射出更深層的集體心理機制:當法律過度介入日常行走這樣的細微之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正在發生微妙變化。如今,“行走記錄儀熱賣”“安全距離測算攻略”成為網絡熱詞,這些現象背后,是陌生人之間的信任正被冷冰冰的風險計算取代。曾經充滿煙火氣的城市街道,人們不再自在地擦肩而過、駐足交談,而是像執行程序的機器人般機械保持距離,公共空間的活力與溫度正悄悄流失。我們或許高估了規則對秩序的作用,卻低估了它對信任的傷害。當每一次轉身、每一步前行都可能被納入法律的風險評估,當人際互動只剩下量化的距離標準,社會交往的豐富與溫暖就會逐漸凋零。正如社會學家齊美爾所言,大都市的魅力源于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默契與彈性,而非精密的規則計算。法律本應是守護社會的溫暖盾牌,但若它過于嚴苛地丈量生活的每個細節,反而會成為割裂信任的利刃——畢竟,真正的社會秩序,從來生長在人們彼此信賴的土壤里,而不是冰冷的條文之上。 三、彭宇案的幽靈:集體記憶的跨時空共振 青島案與2006年彭宇案的輿論關聯在于,它們共同構成中國司法公信力演化的“創傷性節點”。作為首個引發全民“道德恐慌”的司法事件,彭宇案在公眾記憶中錨定了“司法背離常識”的認知框架,形成強大的解釋慣性。當青島案出現“弱者責任認定”的相似敘事,沉睡的集體記憶被瞬間激活,“誰受傷誰有理”的輿論聯想如潮水般涌來——這正是傳播學中“錨定效應”與“框架共鳴”的生動演繹。 這種時隔多年的相似回響,暴露出司法信任重建的艱難。2006年的彭宇自稱好心幫扶摔倒老人,結果反被要求賠付醫藥費。盡管法院后來澄清雙方確有碰撞,但“扶不扶”的道德陰影早已深深烙在社會記憶中。“未保持安全距離”這樣的表述,正像當年的“扶不扶”一樣,將成為傳播符號扎進集體記憶的符號。這提醒著我們:信任的崩塌往往在旦夕之間,而重建卻需穿越漫長的理解荒原。青島案與彭宇案的遙相呼應,最終印證了那個樸素的真理:人心深處的信任如同被揉皺的紙張,褶皺一旦產生,即便小心翼翼撫平,也再難恢復最初的平整——崩塌只需要一次用力的揉皺,重建卻要無數次耐心的舒展。 四、傳播倫理的重構:在嚴謹與親和間架設橋梁 當事法院及時公布監控視頻的舉動,踐行了危機傳播的快速、全面、真實的原則。快速響應遏制了信息真空期的猜疑生長,完整呈現讓鏡頭成為最有說服力的“第三者”,真實披露則為司法公信力重新錨定了事實坐標系。 青島傳播事件之后,部分法院因擔心“說錯話”而陷入沉默,這種過度避險的心態只會讓法律與民眾的距離越來越遠。司法機關必須認識到,主動傳播不是風險而是機遇,是構建法治信任不可或缺的環節。面對部分法院因“寒蟬效應”而產生的傳播畏難情緒,應當建立法律專業與傳播學的協同機制:既要確保普法內容的專業嚴謹,又要提升其傳播溫度與社會共鳴。這種平衡之道,恰如哈貝馬斯溝通理性理論所揭示的——法治的合法性源于制度話語與生活話語的對話能力。司法傳播的最高追求,不在于產出精確卻疏離的法律條文,而在于通過持續而真誠的法治敘事,在莊嚴的法袍與鮮活的民生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梁。唯有秉持這種建設性的傳播理念,才能將專業的法律語言轉化為社會的共同認知,讓程序正義真正升華為人民內心的法治信仰,這或許正是現代法治文明在傳播震蕩中浴火重生的必由之路。 當我們在街頭與陌生人擦肩而過時,維系社會運轉的從來不是精確到厘米的安全距離,而是根植于人性深處的善意默契。青島行人相撞案的特殊價值,恰在于它以刺痛的方式叩擊著現代社會的法治神經——法律的終極使命,不應是構筑一個草木皆兵的“絕對安全區”,而是要在秩序與自由之間守護那份珍貴的公共信任。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文明社會,是讓每個人都能在轉身的瞬間,依然相信陌生人的善意與規則的溫度。這不僅是司法智慧的體現,更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試金石。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