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閩西連綿的武夷余脈間,培田古村宛如一枚青玉,靜靜臥在連城宣和的群山環抱中。800年時光在這里凝結成粉墻黛瓦的肌理,36座明清古宅、21座祠堂、6座書院、2座跨街牌坊在煙雨中次第展開。當雨絲掠過飛檐翹角的輪廓,這座“民間故宮”的磚木結構開始呼吸,晶瑩的雨水在娓娓講述客家先民跨越千年的生存智慧。 在培田古村的中央,繼述堂的九進廳堂如琴鍵般依次鋪展。這座占地6900平方米的巨構遵循“前堂后寢、左右對稱”的營造法式,將《周禮·考工記》的營國理念化作具體的空間語言。主廳堂高懸的“務本堂”匾額下,六根直徑60厘米的楠木金柱撐起12米高的屋頂,柱礎上的“漁樵耕讀”浮雕歷經三百年風雨依然清晰可辨。 沿著青石板路蜿蜒的明渠引自千米外的清溪,水流遵循“三分明七分暗”的設計,既滿足生活所需,又暗合風水之道。官廳門前的月塘倒映著馬頭墻的剪影,這個直徑18米的圓形水池不僅是消防蓄水池,更是“四水歸堂”理念的物化象征。雨季來臨,村中縱橫交錯的溝渠奏響叮咚樂章,將“天人合一”的哲學化作可觸摸的生活場景。 雕刻藝術在這里達到驚人的密度。南山書院的門樓之上,一對鏤空雕花雀替采用“過橋雕”技法,在厚度不足10厘米的木料上雕出七層立體圖案。大夫第窗欞間的“冰裂紋”木雕,暗喻“寒窗苦讀”的治學精神。這些技藝超群的建筑細部,將客家人“晴耕雨讀”的文化理想凝固在梁枋斗拱之間。 村口屹立的文武廟構成獨特文化景觀。左側文昌閣供奉魁星,右側關帝廟香火繚繞,這種儒道交融的信仰空間,折射出客家先民“出將入相”的人生追求。每年春分,村中長者都會在衍慶堂舉行“開筆禮”,學童用毛筆蘸取門前月塘清水書寫“人”字,這個儀式延續了700年未曾中斷。 南山書院的殘碑上,鐫刻著清代舉人吳泰均的治學格言:“學問之道,求其放心而已。”這座創辦于明嘉靖年間的學塾,走出過178位秀才、19位舉人。書院天井中的百年丹桂,至今仍在秋日飄香,仿佛能聽見當年瑯瑯書聲。正廳懸掛的“十戶之村不廢誦讀”匾額,道出了這個山地村落的文化堅守。 宗祠里的族譜記載著驚心動魄的遷徙史詩。吳氏先祖自中原南渡,經五次遷徙方定居培田。追遠堂的神龕中,供奉著象征遠祖的“大槐樹”木雕,這是客家“根文化”的獨特表達。每年冬至祭祖,海外游子帶回的南洋香料與本地米酒共同獻祭,遷徙與回歸的輪回在香火中永續。 村中老匠人吳師傅正在修復世德堂的灰塑。他用河蜆殼燒制的貝灰,混合糯米漿、紅糖、苧麻纖維,調制成千年不腐的灰膏。修復過程嚴格遵循“修舊如舊”原則,破損的磚瓦編號后放入特制陶甕,摻入新土重燒。這種“古法新生”的技藝,讓建筑肌理延續著原有的生命密碼。 古村在現代化進程中尋找平衡。青年創客將廢棄的碾米坊改造成藍染工坊,用客家傳統技藝制作時尚文創。青年畫家項惠斌獨坐美術館階前。晚風送來酒曲的微酸、稻稈的清香,還有梁上藥材的苦味。他望著星斗漸明的夜空,忽然懂得祖父的囑咐:“根扎得深,樹才立得穩?!?/p> 糧倉深處,新封的酒壇靜默如禪。陶甕腹中的紅曲米正與時間博弈,在黑暗中醞釀著某年某月某日的蘇醒。當某個過客拍開泥封時,涌出的將是山泉的凜冽、稻谷的暖意,以及這片土地永不褪色的記憶。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