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伏之后,長夏啟幕,感覺被體內黏濕與空氣中的溽熱交織所擾,不少閩南人便把姜視為化解濕熱的“天然良方”,恰也對應了老一輩人口中常說的“冬食菜頭夏食姜,免請先生免開方”這句俗話。 生姜辛辣,熟姜溫熱。閩南人食姜深諳“熱補”之妙,烹飪時經常用麻油和白酒為輔料,鍋里不添半滴水,全憑油脂與酒液將姜的熱勁“逼”出來。初到泉州那年,一道砂鍋烹煮的“姜母鴨”便給我的味蕾帶來不小震撼。尤其是那姜片咀嚼之下,酥脆又有回甘,全然不似平時那般辣口。我不禁感嘆這道菜里姜才是當仁不讓的主角,鴨肉反倒成了陪襯。 我一度錯把“姜母”理解成“姜”與“母鴨”,被本地朋友糾正后才知“姜母”是指紅芽姜,它的生長周期比普通生姜更長,表皮像老樹皮般粗糙,稱得上是“姜中上品”。見我疑惑在三伏天吃這么熱性的食物,身體怎么受得了?朋友卻說這正是姜母鴨的特別之處,因為此時暑濕纏身,正好用這道菜“以熱攻熱”。果然,一鍋香醇的姜母鴨下肚,我感覺全身的毛孔都張開了,汗珠順著脊背不停地往下滾,如同蒸了一場酣暢淋漓的桑拿,好似連空調房里憋出的滯澀之氣都被帶走了。 在閩南,隨處可以尋見姜的蹤跡,除了姜母鴨、干煎雞等大菜,下飯菜中的姜絲炣雜魚、姜片炒地瓜葉和姜粿、醋泡姜、姜糖片、曬伏姜、炒姜米等點心零嘴,皆別有一番風味。 但我最難忘的“姜味”食物,是帶著長輩心意的姜粿。記得那年我坐月子時正值酷暑,天熱得好像火盆倒扣在大地,即使待在屋里也燥熱難耐。母親從老家趕來城里照顧我,鄰居陳姨得知后隔三岔五就送來老姜、麻油等土特產。見我母親不愿收,陳姨勸說這是本地產婦坐月子必吃的“熱物”,可以祛寒除濕,多吃身體才能快些恢復。見我體虛燥熱,她又念叨著得給我做些姜粿吃才行。 得知我母親不會制作姜粿,陳姨二話不說便進了我家廚房開始忙活。姜粿的做法并不簡單,要先將老姜碾碎搗成姜泥,再與糯米粉混合,接著加些白酒和糖調和,還要攪拌、揉搓成團。之后揪起一小團,用掌心搓圓壓扁,才能放進加了麻油的鍋里,慢慢用小火煎至兩面金黃。三伏天里做姜粿,費時又費力,我家廚房本來就小,搗碎老姜的時候,姜的辣味直往上冒,再被鍋里的熱氣一烘,那嗆人的滋味可想而知。但陳姨毫不在意,怕我過意不去,她還打趣說:“這姜味一沖,寒氣就‘跑’了,只要你吃著香,我這汗就流得值當?!?/p> 那一天,陳姨從廚房里端出來的姜粿色澤金黃,姜香酒香四溢,光聞著味就讓人食指大動。趁熱吃了一塊,又喝了一碗暖融融的紅糖姜湯,我的額頭和后背很快沁出細密的汗珠,渾身的筋骨仿佛都舒展開了,那感覺就像洗了一個熱水澡,舒服又暢快。見我吃得開心,那年陳姨前前后后又為我做了四五回姜粿。 后來,陳姨隨子女搬去外地定居,我母親也學會做姜粿,不時便動手做一些給我打牙祭??晌胰詴肫鹉莻€火熱的三伏天,憶起陳姨做的姜粿,它帶著濃濃的姜香、麻油香,還藏著一股暖心的人情味,那是比任何珍饈都讓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