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心聚“新” 以法護“新” ——長汀縣護航新業態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汀州古城憑借其獨特的文旅魅力,吸引了八方游客紛至沓來,旅游產業蓬勃發展,以平臺經濟為代表的新業態迅速擴張,吸納了眾多勞動者從業,外賣送餐、快遞物流、電商主播等新就業形態成為居民就業的重要“蓄水池”。新業態經濟也展現出蓬勃生機,成為推動長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有效提升新業態群體的法治素養,切實維護新業態群體的合法權益,長汀縣司法局與長汀縣委社會工作部通過融合資源、探尋路徑、搭建平臺,以心聚“新”,以法護“新”,雙向奔赴,共同繪就黨群同心、行業互助、社會和諧的動人畫卷。 法治宣傳與政策宣講同向發力 “志愿者面對面的普法讓我知道了如何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快遞小哥李某坤說道。 新業態工作時間靈活、工作性質特殊、用工復雜,新業態群體奔走在“路上”,工作在“云端”,分散性和流動性大。對此,長汀縣司法局與長汀縣委社會工作部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調研等形式建立普法需求清單,制定普法點單式“菜單”,將普法教育作為提升新業態勞動者“法治免疫力”的“先手棋”。通過“線上+線下”雙軌并行,構建上下聯動、全員參與、全域覆蓋的護航新業態普法格局。 線上,長汀縣打造“指尖上”的微服務、“掌心上”的微平臺。利用“長汀新聞網”“長汀縣人民政府網”等平臺,聯合“長汀禁毒”“微長汀”“法治新長汀”“長汀司法行政”“法律顧問微信群”等媒介,大力宣傳國家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定期推送勞動報酬、工傷保險等法律知識及典型案例。 線下,長汀縣組織“蒲公英”普法志愿隊、“紅土法治”普法志愿隊及“法律明白人”等法治力量,深入外賣站點、物流公司、重點商圈等新就業形態人群密集區開展貼“新”普法,當好“服務員”。圍繞新就業形勢下的勞動者權益保障、交通事故、工傷糾紛處理等高頻法律問題,結合案例講好“維權課”,把“無聲的法律條文”變成“有聲的宣傳語言”,引導新業態從業者增強法律意識,提高維權意識。 同時,長汀縣充分利用公共領域社會宣傳載體,在縣、鄉(鎮)、村三級全面覆蓋法治宣傳陣地,并向馬路、小區、“愛心驛站”等延伸,實現法治元素滿視野。在機關企事業單位、沿街商戶的LED電子顯示屏播放法治宣傳標語,形成“萬屏聯動”宣傳,讓新業態勞動者走在路上就能受到法律的熏陶。今年以來,長汀縣共向新業態群體開展法治宣講7場次,開展面對面普法400余場次,惠及新業態勞動者35000人。 法律服務與法治保障同頻共振 “簡單操作幾下,就有律師在線解答,這種服務太便捷了,讓我感受到了司法服務的溫度和速度!”近日,家住河田鎮的外賣騎手陳某到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咨詢,工作人員認真傾聽訴求后將其引導到公共法律服務智能終端一體機前,指導陳某點選相應選項,并輸入要咨詢的法律問題,在線律師馬上為其解答,陳某對如此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務稱贊不已。 張某華等5人在某物流公司工作。2024年12月28日,工作已一年多的他們被公司以效益不好為由辭退,且拖欠勞動報酬長達4個月。他們多次向該公司討說法但未果,眼看著春節即將來臨,無奈之下向長汀縣法律援助中心尋求幫助。法律援助中心通過維權“綠色通道”,指派1名律師承辦該案件,僅用時1周就促成雙方在勞動爭議仲裁庭達成調解協議,公司一次性付清全部欠薪及醫社保費等共計10.8萬余元,及時維護了張某等人的合法權益。 長汀縣聚焦新就業形態企業發展多元法治需求,組織律師、法律顧問、金牌調解員等組成法律服務團,從企業生產、銷售、管理等環節為新業態企業進行“問診把脈”,開出“法治良方”。在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開設一站式法律援助窗口,對符合條件的新業態從業人員提供免費法律援助,實現法律服務“零距離”。在新業態群體出入頻繁的場所配備公共法律服務智能終端一體機,只需通過語音輸入問題描述或點擊屏幕上的相應選項,就能獲得在線律師或智能AI的準確解答,實現群眾“進一扇門辦多件事”。今年以來,長汀縣深入新業態企業開展“法治體檢”10余場次,解答新業態從業者咨詢300余人次,提供法律援助服務20余人次,為新業態群體挽回經濟損失120余萬元。 維護穩定與護航發展同向答題 “多虧了你們,不然我這年都不知道怎么過!”日前,某建筑材料供應商拿到拖欠的材料款后激動地說。原來,今年臨近春節,數家建筑材料供應商涌進長汀某房地產開發公司討要材料款。對此,長汀縣司法局立即啟動多元調解模式,聯合公安、人社、市場監督管理局以及律師事務所等部門,及時穩控局面,并根據供應商提供的結算單,逐一清理核實拖欠材料款項。在調解過程中,積極引導開發商理性面對維權、妥善處置輿論、主動履行、及時止損。經過多次調解,10余家建筑材料供應商與開發商簽訂履行協議書,開發商集中兌現拖欠材料款總額300余萬元,這起合同糾紛成功調處。 隨著平臺經濟、靈活用工等新業態的蓬勃發展,新型用工關系、勞資糾紛等矛盾日益凸顯。長汀縣司法局與縣委社會工作部、工會、綜治中心等多部門協同聯動,不斷完善新業態群體的維權路徑、保障合法權益,建立健全新就業形態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機制,著力解決新業態群體的“煩薪事”,成功打出“護薪”組合拳。在店頭街、媽祖廣場等新業態群體相對聚集的地方設立法律服務工作室、糾紛調解室。工業園區建立職工法律服務一體化基地,內設“三室兩庭”即職工法律援助室、調解工作室、涉企行政復議室和勞動仲裁庭、勞動法庭,構建“一站式”服務模式,引導新業態勞動群體通過非訴訟方式解決糾紛,降低維權成本,構建共治共享格局。今年以來,為新業態群體化解矛盾糾紛100余起,避免發生群體性案事件2件。 法治賦能新業態,奏響護“新”最強音。長汀縣找準法治護“新”工作的著力點和服務點,持續優化舉措、細化服務,緊扣精準普法貼“新”、依法調解紓“新”、法律援助暖“新”等全鏈條法律服務和法治保障工作,建立健全定期會商、信息互通、跟蹤督辦等工作機制,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同、齊抓共管的法治護“新”工作格局,為新就業形態穩健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注入強勁法治動能。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