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祖國遼闊的版圖上,福建與西藏雖相隔萬水千山,但民族團結的紐帶卻將兩地緊緊相連。2022年,來自拉薩的藏族小伙兒初磊,通過西藏籍少數民族高校畢業生區外公務員考試,奔赴福建省寧德監獄。這位帶著高原陽光的年輕人,將藏歷新年的團聚意義編入親情教育,用瑪尼堆的累積哲學詮釋刑期意義。他的筆記本里,八閩習俗與雪域智慧碰撞出火花;暴躁的“刺猬”服刑人員在青稞生長的故事里軟化;迷茫者在雄鷹折翼的諺語中重拾希望。 積極融入 扎根基層沃土 初入寧德監獄,非科班出身的初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從青藏高原到東南沿海,迥異的氣候、陌生的工作環境以及不同的管理模式,像一道道高墻橫亙在他面前。然而,生性樂觀的他,就像格桑花一樣,不懼艱難,在這里迅速扎根。 為了盡快熟悉工作流程,初磊主動申請到監獄基層一線,從最基礎的獄政管理事務學起。面對完全陌生的工作內容,他時常跟在帶教民警分監區長身后,左一句“黃隊長”,右一句“為什么”。不僅如此,他手中的筆也沒有停止記錄,隨身攜帶的小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日常規章制度和各種注意事項。 將工作內容摸熟摸透只是工作開展的第一步,且藏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存在一定差異,這讓初磊直撓頭,可事關監獄改造安全,他絲毫不敢放松。 寧德監獄關押的服刑人員來自八閩大地,在這個十里不同音的土地上,文化背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面對關押人員文化背景多元的特點,初磊采用“查、問、談”三結合的方式快速掌握八閩各地習俗。他通過資料研讀、請教同事和日常交流,短期內實現能力躍升,迅速成長為一名業務過硬的教育管教民警。 弘揚文化 傳播西域花香 文化如春雨潤心,似燈塔指路。針對監獄教育改造工作,用服刑人員能理解、易接受的文化方式搭建溝通橋梁,往往能融化他們抵觸心理的堅冰,讓教育引導真正走進內心。初磊將藏族文化中的向善理念、家庭觀念與人生哲學轉化為改造工具,助力迷失者通過文化熏陶返回人生正途。 在日常教育中,初磊還將藏族的傳統節日和文化習俗融入其中。他給服刑人員講述藏歷新年里,人們互相拜年、祈福的溫暖場景,引導他們思考家庭的重要性和對親人的責任。在一次親情電話后,服刑人員李某愧疚地對初磊說:“聽著家人的聲音,我想起您說的藏歷新年全家團圓的畫面,我決定好好改造,爭取早日新生,和家人團聚。” 初磊還嘗試用藏語中的哲理來講解法律和道德規范。他用轉經筒的輪回詮釋行為修正的哲學,以瑪尼堆的累積闡釋責任底線的堅守,借青稞生長的意象傳遞改過自新的希望。獨特的講解方式,讓服刑人員聽得津津有味,也讓他們對法律和道德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他還利用晚講評、號務會等時間,為服刑人員描述西藏的壯麗風光,高聳入云的雪山、廣袤無垠的草原、湛藍如洗的天空……讓服刑人員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渾與偉大,激發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憧憬。 悉心幫教 播撒新生希望 常言道:“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初磊通過法律與心理學學習提升技能,針對服刑人員個體差異制定含教學、談話、心理輔導的個性化改造方案,幫助他們悔過自新。 “服刑人員林某是一名初入監獄的年輕人,他急躁的性格與監獄氛圍格格不入,就像個刺猬,誰碰就扎誰。”初磊說,改造之路是漫長的,急不來,只有和他們交心,他們才會和你交底。為使林某改造順利,初磊不斷查閱檔案,找包號民警了解情況,只為以更柔軟的方式進入“刺猬”的心房。 初磊一空閑,就去找林某交談,用藏族諺語“雄鷹折翼仍能重飛”告訴林某:“犯錯就像雄鷹折翼,暫時的困難不代表永遠失去飛翔的可能,而改造就是重新梳理羽毛的過程。”這番帶著民族文化溫度的話語,讓林某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最終林某主動參與改造,實現明顯轉變。 “出去后,我想去西藏看看,看看您說的天空有多藍。”這是林某刑滿前說的一句話。 春風吹,草地綠。2022年以來,在初磊的不懈努力下,多名服刑人員的思想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積極主動地接受改造。 初到寧德監獄時,初磊心中充滿了對未知工作的忐忑。如今,那份忐忑早已成長為對服刑人員教育改造工作的期待。他從藏族文化中汲取的善良、堅韌和包容,在這里得到了最好的體現。他將繼續在這里揮灑青春與汗水,讓充滿希望的格桑花在寧德監獄綻放別樣光彩,引導更多迷失的靈魂找到歸途。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