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失序人生”到“重啟新生”的蛻變 ——莆田市貫徹落實社區矯正法五周年實踐 □莆田市城廂區溝頭社區普法攤位前,司法所工作人員正耐心講解,一本本《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以下簡稱社區矯正法)宣傳冊傳遞到居民手中;懸掛著“依法矯正五周年·共創平安促和諧”的紅色橫幅在溝頭社區格外醒目。霞林司法所工作人員向沿街商戶和往來群眾發放普法手冊,現場解答疑問······這是今年7月該所為紀念社區矯正法實施五周年開展的集中宣傳活動。 五年前,社區矯正法正式實施,為莆田這座閩中城市的基層治理開啟新篇章。 從最初單純強調監管安全,到如今形成分類管理、心理矯治、社會幫扶“三位一體”的矯正體系,莆田的社區矯正工作走出了一條既彰顯法律威嚴又不失人文溫度的創新之路。 制度創新 筑牢社區矯正“基石” 制度先行,方能立長遠。 社區矯正法正式施行后,莆田市社區矯正制度規范工作態勢良好:出臺《莆田市社區矯正協作工作機制》《莆田市社區矯正對象信息化核查工作機制》《莆田市社區矯正審查工作制度》《莆田市社區矯正調查評估工作指引(試行)》等工作制度十余項,社區矯正工作原則、體制機制、機構職責、隊伍建設要求應運而生,進一步規范社區矯正工作。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莆田市各級社區矯正機構強化法治思維、運用法治方式,嚴格規范執法行為,確保刑事裁判、決定執行到位、落到實處,使每一起案件都經得起歷史和時間的檢驗。加強執法監督檢查,保障社區矯正對象合法權益,讓社區矯正執法管理既有力度又有溫度。”莆田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為加強對社區矯正工作的領導,2020年9月,莆田市依法設立社區矯正委員會,履行統籌協調和指導職責。5個縣(區)均成立社區矯正委員會,全市54個鄉鎮(街道)社區矯正委員會實現“全覆蓋”,打通基層社區矯正工作協作配合“最后一公里”,建立“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司法行政部門組織實施、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工作體系。 在社區矯正法實施的第五個年頭,莆田已搭建起一套成熟運轉的“1235+N”(1個重心,培育“2”個社會組織,依托教育、就業、公益活動“3類基地”,注入“5老”力量、協同N方力量)幫教模式。這套模式圍繞教育幫扶這一核心,整合多方資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區矯正體系。 精準施策 點亮矯正對象“心燈” 莆田的社區矯正工作不僅關注監管,更重視心靈重建。今年4月,城廂區人民法院法官注意到,單純的法律懲戒難以觸及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根源,唯有心理層面化解癥結才能真正實現教育挽救。法院聯合區綜治中心,創新搭建“心理疏導+法治教育”幫扶平臺,為緩刑未成年人量身定制“一站式”幫扶方案。 秀嶼區社區矯正對象蔣某的經歷更彰顯莆田矯正工作的溫度。因長期腎透析,他經常需要服用安眠藥,時常未能準時確認位置信息。秀嶼區檢察院聯合區社矯局召開公開聽證會,創新推出“適當調整延長確認位置信息時間段”的個性化監管舉措。這一全省首創的做法解決了蔣某的實際困難。 女性和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對象也獲得特別關注。今年3月,城廂區司法局華亭司法所組織轄區11名女性社區矯正對象開展 “三心”活動,通過法治講座、心理健康教育和座談會,幫助她們排解不良情緒。 社區矯正對象小許的蛻變也生動印證社區矯正工作“教育幫扶”的核心價值與實效。小許早年因父母疏于管教,輟學而誤入歧途。秀嶼區司法局湄洲司法所在日常監管中高度關注其心理健康,依托區級平臺資源,特邀心理咨詢師上島進行一對一輔導及正向引導。經過悉心幫扶,小許性格變得開朗,網癮得到有效控制,學會主動承擔家務并務工補貼家用。小許母親林女士深受感動,特向司法所贈送錦旗致謝。 社會協同 織密矯正支持“網絡” 五年來,莆田市整合各類社會資源,在全市建立教育、公益活動和就業三類基地共94個,為社區矯正對象提供多方位幫扶1萬多人次。 在仙游縣,263畝國有園林苗圃成為社區矯正對象生態修復公益活動基地,“種植綠色希望·重‘樹’奉獻人生”等活動,增強了社區矯正對象的生態保護意識。 荔城區則依托林則徐禁毒教育基地成立社區矯正教育基地,通過VR體驗等方式增強社區矯正對象識毒防毒能力。 荔城區建立“荔城區曙光安置與社區矯正幫扶基地”等多個就業基地,為失業時間長、有就業意愿的社矯對象提供機會。 除了提供就業機會,授之以“漁”更是長遠之計。今年初,荔城區社區矯正機構組織社矯對象參加招聘系列活動,推動就業意愿者和企業需求精準匹配。職業技能培訓同樣如火如荼開展,以“圓夢行動,技能提升”為例,培訓涵蓋電商直播實操等實用技能,已有3批次160余人參加。 為加強社區矯正隊伍力量,莆田市建立了以社區矯正執法工作人員為核心、社會工作者為輔助、社會志愿者為補充的“三位一體”的社區矯正工作者隊伍。積極吸收全市1095名“五老”志愿者、2391名社會志愿者參與社區矯正工作。在全省率先選聘村(居)助矯員1002名,充實社區矯正隊伍。在涵江區司法局,莆田市首批村(居)助矯員鄭重接過聘書。 價值重塑 書寫新生蛻變“答卷” 2024年初,一則消息在莆田司法系統引起不小震動:社區矯正對象郭某某因勇救落水人員獲得減刑,成為社區矯正法實施以來福建省首例社區矯正對象減刑案。 時間回溯到2023年7月16日,郭某某在秀嶼區平海鎮嵌頭村黃金沙灘海邊,不顧生命危險救起一名被海水卷走的男子。他的見義勇為不僅挽救一條生命,也為自己贏得減刑機會,成為莆田社區矯正工作的最佳注腳。 潘某的經歷同樣令人欣慰。在荔城區人民檢察院多方協調下,這位社區矯正對象獲經常性跨市、縣活動審批,保障正常經營活動。在外出期間,潘某作為主要專利人的19項發明專利、33項新型應用專利得以授權企業進一步適用,實現產業升級。 今年5月,城廂區司法局常太司法所組織17名社區矯正對象參觀常太鎮洋邊村鄉村振興示范點。通過尋訪東圳移民故事,感受水庫建設者保護綠水青山的精神,社區矯正對象們深受觸動。 “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積極接受社區矯正。”參觀結束后,社區矯正對象們表達共同心聲。 在城廂區司法局霞林司法所的活動現場,150余份宣傳冊和禮品傳遞到群眾手中,40余人次咨詢得到解答。五年來,這樣的場景在莆田各個社區不斷上演。 從社區矯正對象郭某某勇救落水人員獲減刑,到潘某的52項專利在企業順利轉化,再到社區矯正對象深刻感悟建設者精神——一個個從“失序”到“重生”的故事,折射出社區矯正工作的溫度與力量。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在提質增效上精準發力,不斷創新宣傳形式,全面提升社區矯正工作質效。”莆田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的話道出了莆田社區矯正工作的未來方向。 五載法治耕耘,莆田的社區矯正工作已從單純的監督管理走向教育幫扶、回歸社會的綜合治理新階段,為平安莆田建設筑牢法治根基。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