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九年如一日的堅守 ——記莆田市公安局城廂分局東海派出所社區民警鄭劍鋒 “干社區工作,圖的是轄區群眾能平平安安、和和氣氣。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守護這份責任,把社區工作做得更好。” 在基層工作的39年里,他把群眾當親人,讓“眼鏡”的愛稱深刻印在每一名群眾心中。他就是莆田市公安局城廂分局東海派出所社區民警鄭劍鋒。 清晨,海面的晨霧還未散盡,這個已在沿海基層派出所扎根39年的老民警,鼻梁上架著一副眼鏡,手里挎著一個公文包,開始了自己一天的社區工作。 “眼鏡來了!”不知是誰喊了一聲。伴著咸澀的海風,鄭劍鋒踩著搖晃的圓木爬上木排。上面站著幾名眉頭緊鎖的工人,汗珠混著焦慮落在曬得發燙的桌椅上。 原來,由于今年螃蟹收成不好,導致蔡某無法按時發出工人的工資,工人們正攥著皺巴巴的欠條向他討要工資。蔡某指著空蕩蕩的貨艙嘆氣:“不是我不發工資,是今年連油錢都虧光了,實在是發不出工資。” 鄭劍鋒推了一下架在鼻梁上的眼鏡,耐心地給雙方算起一筆賬:工人這邊需要生活費,孩子也馬上開學了,生活費和學費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要是沒有按時發工資,勢必影響工人的正常生活。但是,蔡某的漁船都押給了銀行,今年的收成已入不敷出。 “雙方都有難處,我們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在鄭劍鋒的協調下,最終雙方商定由蔡工先籌集七成的工資款應急發放,余款等一周后補齊。 “調解不是判案,而是給兩頭的難處搭座橋。退一步海闊天空,問題就解決了。”這是鄭劍鋒給所里年輕民警傳授的調解經。 去年9月,天譽首府小區的居民多次投訴,小區樓下的生鮮店每天清晨用大喇叭招攬生意,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為了解決生鮮店的噪聲擾民問題,鄭劍鋒每天早上六七點就到生鮮店門口巡邏檢查,一發現噪聲擾民,便及時告誡生鮮店主停止使用喇叭攬客,把聲音“摁”回合理范圍。 “老板,最近沒再用喇叭吧?”“放心放心,早就不用了。”噪聲擾民問題整改完畢后,鄭劍鋒仍隔三岔五“串門”,防止相同的問題再次發生。 鄭劍鋒是東海派出所的“活地圖”和“活字典”。哪家商鋪幾點開門、哪條小巷容易出現隱患,哪段道路雨后易積水,他都了如指掌。鄭劍鋒鼻梁上的鏡框邊緣磨出了一道道深淺不一的劃痕,就像轄區的每條小巷、每家店鋪,這些數據早已刻進他的心里。39年來,他用一股“愛較真”的勁兒守護著轄區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社區工作中,解決鄰里糾紛是最常見卻又最棘手的問題。今年5月,蔡亭村的楊某美和楊某英兩家因3平方米土地揮鋤相向。現場丈量時,兩家人都梗著脖子說“祖上傳的地不能丟”。一時間,如何解決矛盾糾紛成了難題。 為了更好地解決矛盾糾紛,鄭劍鋒立即聯系司法所和村委會組成調解組,從法、理、情方面進行疏導。“祖輩共飲一口井水的情分,還抵不過這幾寸土?”“你退一步,他退一步,這塊地就讓出來了,問題不就解決了嗎?”情真意切的勸說,讓緊繃的空氣松弛了。 最終雙方達成和解,簽訂調解協議并重新劃定邊界。“有時候,鄉音比法律條文更能融化堅冰。跟群眾打交道,靠的就是用心用情。”這是鄭劍鋒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眼鏡,喝杯茶再走吧。”“您忙,我去前面看看。”街頭巷尾,鄉親們熱情的招呼聲、茶煙升騰間舒展的眉頭、轄區亮起的萬家燈火,是對鄭劍鋒39年從警路的最好褒獎。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