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檢校異地協作幫教,鋪就4名少年蛻變之路—— 一場跨越2000公里的成長守護 “檢察官,我們即將開啟大學生活啦!”今年,來自西北地區某中專學校的4名少年全部考上大專院校,即將踏入大學校園,開啟一段全新的學習和生活。這也意味著他們進入重拾希望、向上成長的人生新階段。 一次附條件不起訴,一場跨地域的檢校協作,為4個少年推開了一扇重新出發的門…… 去年初,一起發生在福清某廠區的聚眾斗毆案,讓王某等4名少年走進檢察官的視線。當時,他們正按學校安排在廠區實習,因為和工友組隊打游戲時拌了幾句嘴,從線上口角演變成線下約架。雙方在微信上約定斗毆地點后,王某一方撿拾木棍前往現場,對方也糾集4名親友,最終雙方在廠區門口扭打在一起,雖然沒有造成嚴重后果,但聚眾斗毆的行為已觸碰法律底線。 接手案件后,福清市檢察院承辦檢察官反復查閱卷宗,注意到一個細節:王某等人在案發后便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沒等民警上門,就主動打電話向公安機關說明情況,在與民警聯系后主動到派出所投案。 訊問4名少年時,檢察官從他們局促的神態里讀到的不是頑劣,而是青春期沖動犯錯后的慌亂與懊悔——這起斗毆案,是青春期的莽撞與法律紅線的碰撞。4名少年一個勁地說“后悔”——他們怕影響學業,怕給學校蒙羞,更怕讓辛苦工作的父母失望。 經進一步核查發現,4名少年都沒有前科劣跡,結合案件起因是偶發矛盾、可能判處有期徒刑1年以下刑罰的情節,擬“附條件不起訴”的思路在檢察官的腦海中愈發清晰:法律不僅是懲罰的工具,更是教育的手段。懲罰從來都不是目的,幫助這些少年找回人生方向才是關鍵。 可難題也隨之而來:檢察機關在福清,學校和少年在西北地區,2000公里的距離,異地幫教如何落地?讓4名少年來回跑,既耽誤學習,又浪費司法資源。 于是,福清市檢察院搭建“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的幫教框架——和司法社工組成“線上幫教組”,每周通過視頻連線開展工作:法治課上,檢察官不僅用通俗語言解讀法條,還結合類似案例告訴他們“約架的代價”;家庭教育指導時,檢察官聯合司法社工與家長深入交流“如何讀懂青春期孩子的情緒”。同時,該院聘請心理老師每周開展“一對一”疏導,幫4名少年解開心結,教他們用“溝通”代替“對抗”。 線下的“接力棒”,則交到學校手中。學校不僅安排老師當“跟蹤聯絡員”,每周和4名少年談心、記錄他們的變化,并向檢察院同步反饋動態,還主動聯系社區,讓他們參與公益實踐。 在6個月考驗期里,4名少年的變化悄然發生。曾經愛頂嘴的他們,會在視頻里主動匯報學習進度;之前總說“不想讀書”的他們,開始問老師“考大專要準備什么”。去年底,當學校老師帶著4人到福清領取不起訴書時,他們手里捧著兩面錦旗,青澀的聲音里飽含真誠:“謝謝檢察官姐姐,我們一定會好好珍惜這個機會。” 更令人高興的是,上個月學校傳來消息:4名少年全部考上大專,其中3人還就讀法律相關專業,開啟了人生新階段。學校老師發來的照片里,少年們拿著錄取通知書,笑容燦爛。那一瞬間,承辦檢察官真切地意識到:他們辦的不僅僅是案件,更是未成年人的人生和希望。 未檢的辦案故事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只有一次次不厭其煩的對話了解、一次次耐心細致的反饋溝通、一次次同心協力的幫教協作。“我們始終相信,對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從來不是‘一放了之’,而是用專業和耐心,幫他們改正人生的‘錯題’,讓每一個曾經‘迷路’的少年,都能重新找到屬于自己的路標。”承辦檢察官說道。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