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汀縣宣成鄉下畬村,一片肥沃的土地,靜靜地臥在藍天下,這里是楊成武將軍的故鄉,一處承載著厚重歷史與英雄傳奇的地方。 剛踏入村莊,就能感受到一種與眾不同的氛圍。微風中似乎都夾雜著歷史的余韻,仿佛在低聲訴說著往昔的故事。沿著蜿蜒的小路前行,很快便來到了楊成武將軍故居前。 一座典型的客家傳統府第式建筑,呈現在我們眼前。故居始建于清代,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老宅占地面積300多平方米。上下兩廳配合左右廂房,磚木結構,中軸對稱,顯得寬敞透亮。青磚黑瓦在歲月的洗禮下,散發著古樸的氣息。故居大門橫梁上,刻著楊氏祖訓 “清白遺風”,四個字蒼勁有力,仿佛在向每一位來訪者訴說著楊氏家族世代傳承的品德。楊成武將軍正是在這古訓的熏陶下,成長為一位“清廉、正直”的杰出將領。 大門右側,豎立著一塊高大的石碑,上書“楊成武將軍故居”幾個大字,故居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走進故居大門,仿佛踏入了另一個時空。四周木板墻上掛滿了將軍與家人的生活照片,這些照片像是一個個時光的切片,記錄著將軍一家其樂融融的珍貴瞬間。從將軍幼年時的懵懂,到青年時投身革命的堅定,再到后來與家人相處時的溫情,每一張照片都透露出將軍尊崇祖訓、和睦相處的良好家風。在這里,我看到了將軍生活中的另一面,他不僅是戰場上的鐵血英雄,更是一位心系家庭、珍視親情的普通人。 胸懷鴻鵠之志的少年英雄楊成武,就是從這里走出去,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緩緩踱步在故居中,我不禁思緒飄飛,仿佛置身于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時期。1914 年10月27日,將軍出生在這個普通的客家農民家庭。1929年,年僅15歲的楊成武參加了閩西農民暴動,從此踏上了革命征途。1930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壯麗篇章。 數十年南征北戰,將軍歷經無數次戰斗的洗禮。他先后參與組織了強渡烏江、搶占婁山關、飛奪瀘定橋、攻占臘子口等著名戰役。在飛奪瀘定橋的戰斗中,他率領紅四團,一天奔襲 240里,在槍林彈雨中奇跡般地奪取了鐵索橋,立下了不朽功勛。 抗日戰爭爆發后,楊成武將軍奔赴抗日前線,1939年冬,他指揮所部在河北淶源縣黃土嶺擊斃日軍“蒙疆駐屯軍”最高司令兼獨立混成第二旅團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斗志,讓日軍聞風喪膽。將軍所在部隊還涌現出了英雄群體“狼牙山五壯士”,他們的英勇事跡成為了中華民族抵抗侵略的精神象征。 解放戰爭時期,楊成武將軍率領部隊轉戰華北,指揮或參與指揮了一系列重要戰役,為華北地區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走出故居,平整的地坪外是一方不大的池塘。殘荷林立,微風吹拂,能夠想象五六月間,池塘里荷花驕艷、清香遍地的動人情景。田野里,百香果爬滿棚架,檳榔芋綠意盎然,稻田也在微風中泛起層層稻浪,展示著生命的蓬勃力量。如今的宣成鄉,在將軍精神的激勵下,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故居周邊,我們看到了許多與將軍相關的景點。那棵歷經千年風霜雨雪的大樟樹,是下畬村的靈魂和標志。楊成武將軍曾回憶童年在此捉蟲、掏鳥窩的快樂時光。緊鄰大樟樹的公園綠意盎然,貫穿公園的蜿蜒小路是將軍小時候上私塾的必經之路。如今,這里有古色古香的將軍長廊、優雅寧靜的小橋流水、紅綠相間的荷花池塘,已經成為村民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公園旁邊的五星廣場上,矗立著鮮艷的五星圖案,寓意下畬人民“一心向黨,不忘黨恩”。 日近正午,我們踏上回程的路途,心情自然久久不能平靜。 一片曾經轟轟烈烈的紅土地,誕生出叱咤風云的共和國將軍,自然不是一件平凡的事情。楊成武將軍從這個寧靜的客家山村走出去,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里,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為新中國的成立和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如今,他的故居靜靜地矗立在家鄉的土地上,成為人們緬懷將軍、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每一位來到這里的人,都能從將軍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感受到那份堅定的信仰和無畏的勇氣。 或許,正因如此,我們才會不止一次地來到這里,汲取將軍的英靈之氣,讓自己的人生,多一分昂揚和自信。 (作者單位:廣東佛山市三水區人民檢察院)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