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講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一介文人,寫一手傳之久遠的漂亮文章,大是大非面前又有愛憎分明的氣節操守,做到立言又立德,一個大寫的人便立了起來。于是,要么受人敬仰地活在后世人的言談和文章里,抑或上升為某種典型的人生模式垂范后世。這是何其難得又何其美妙的人生啊。 沒想到我短暫的閩東福安之行,就遭遇到了這樣一位人物,他叫謝翱,生活在南宋末年到元朝初年的夾縫之間,距今730多年,他的故事仍被津津樂道,而我是被他觸動的人之一。 730多年前的謝翱何以觸動我呢? 緣由大致來自兩個方面。 其一,謝翱寫得一手好文章,詩文俱佳。好到什么程度?簡單說,謝翱是進入中國古代文學史的作家,在惜墨如金、披沙揀金的文學史中,謝翱排列在陸游、朱熹、文天祥之后,當是多大的肯定與成就?!端膸烊珪偰恐敢分姓f:“南宋之末,文體卑弱,獨謝翱詩文桀驁有奇氣,而節概亦卓然可觀?!敝x翱被稱作宋末遺民詩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在宋末文學史上地位僅次于文天祥。他的作品文歸柳宗元,筆鋒冷峭,長于敘事;詩學李賀、孟郊、賈島,“一意溯盛唐而上”。謝翱的詩沉郁悲憤中有靈性,激越雄邁中有深情,雖然他的詩多發乎失去故國的激憤和哀思,但又超越了一己之情而抵達更廣闊普遍情感和人性感傷之中。一個詩人的詩作能洞穿幾百年,影響不同時段的讀者,就是杰出的詩人了。謝翱詩集《天地間集》《晞發集》等傳世至今,即為明證。 另外,謝翱是一位有自己清晰面目和標志形象的人。謝翱的標志形象就是愛哭,一個大男人,時常淚眼婆娑,慟哭不已,并寫下千古哭文和哭詩,《登西臺慟哭記》《哭所知》《西臺哭所思》《哭廣信謝公》等。在兩個朝代更替的夾縫中,很多人面目模糊,甚至背信棄義,但謝翱不這樣,他不負英雄,憑吊故國,有氣概卓然之面目,有泣血吞聲之慟哭的悲憤形象。這一面目和形象雕刻在歷史冊頁中,讓人難忘,深深觸動我。 謝翱在哭什么呢?并非為兒女情長而哭,也非為自己命運多舛而哭,他哭的是前朝英雄文天祥。他三哭文天祥,每一次慟哭皆成山河印記。首哭于蘇州姑蘇臺,聞文天祥死訊,淚落吳江;再哭于紹興越王臺,獨對故國丘墟;三哭便在桐廬西臺絕頂。元代學人張丁說:“若其慟西臺,則慟乎丞相也;慟乎丞相,則慟乎宋之三百年也?!敝x翱不僅哭英雄文天祥,哭的是故國宋的三百年。這哭聲是何其盛大與悲壯啊。 1290年,已是元朝至元二十七年,冬天,朔風卷過富春江面,水紋如蹙,寒亭孤峙。41歲的謝翱與吳思齊等友人攜酒登臨嚴子陵釣臺,此時天涼風急,孤絕千丈。謝翱在臺上荒亭的一角設立文天祥牌位,舉手行了兩遍禮,然后跪倒在地。祭奠完畢,多次嚎啕痛哭,又拜了兩遍禮才站起身。謝翱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就用竹如意敲擊著身邊的巖石,高唱楚地歌謠來為文天祥招魂——“魂朝往兮何極,暮歸來兮江水黑,化為朱鳥兮有咮焉食……”竹如意擊石的剎那,金石迸裂聲里,文氣與氣節在飛濺的碎屑中交融,凝成《登西臺慟哭記》中的泣血文字:“余恨死無以藉手見公,而獨記別時語……每一動念,即于夢中尋之?!?/p> 謝翱說:“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復東望,泣拜不已?!边@樣的話讀來仍讓人動容。在孤山之上,慟哭哀號當然可以,但是在山下人群聚集之中,謝翱在元人統治之下的元朝哭悼一個反元的宋國將士,哭悼一個已亡的故國,無疑需要巨大勇氣和冒巨大危險。為避免外人看到和聽到,作文時,謝翱不能提文天祥名字,只能以托名掩蓋,拜祭時只能無聲悲泣,只能在自己的靈魂深處獨自泣血而淚。如此壓抑和無法出聲的慟哭,更顯哭悼之悲壯,更顯用情之決絕。 從西臺下來,在河船中休憩時,忽見元軍巡邏船逡巡江面。眾人急忙移舟中流,船夫疑有神助渡河。謝翱仰天嘆道:“阮籍死,空山無哭聲且千年矣!”此哭此嘆,竟成孤臣獻給故國的最后祭禮。 謝翱,字皋羽,號晞發子,謝翱從小受家學熏陶,養成傳統文人落拓不羈的個性與堅貞的民族氣節。少年時隨父親遷徙浦城生活,隨父游覽名山大川,17歲時登臨西臺,見沿途南宋的半壁江山淪入敵手,其愛國之情久久難平。 宋景炎元年(1276),元軍鐵騎踏中原,大宋王朝岌岌可危。國家民族危亡之際,正趕上丞相文天祥在延平建立府署并自選僚屬,具有宏大志節的28歲謝翱,放棄“文章名家”的優裕生活,毅然毀家紓難,賣掉全部家產,招募鄉兵數百人投奔文天祥。文天祥十分賞識他,留軍中暫任諮議參軍。第二年,元兵由浙入閩,謝翱等追隨文天祥轉戰閩贛粵。元兵鐵騎勢強,文天祥不敵,兵敗撤退,與謝翱在贛州漳水湄惜別。臨別時,文天祥贈送一方端硯,并派其前往粵東聯系舊部及其他愛國勢力,繼續抗元復宋。從此,謝翱只帶家眷鄉兵數人輾轉粵東一帶活動。崖山戰敗,南宋覆滅后,謝翱為躲避元軍搜捕,離開粵東潛回浦城,后輾轉入浙。 南宋滅亡以后,文天祥被俘而死,謝翱悲痛難忍,只身在浙江以東地區游蕩。遇到高山大川、池苑臺榭、云霧草木,如果與他跟文天祥分別時的情景正好相似,他就會失聲痛哭,也就有了三哭文公的悲戚之舉。此后近20年光陰里,謝翱都不曾走出文天祥的影子,謝翱說:“死不從公死,生如無此生。”意思是說我不得隨文公赴死之憾,竟成我余生的刺骨之痛。 謝翱喜歡風景優美的山水,雁山的鼎湖、沃州的天姥山、四明山的金華洞,他到達后就造訪游覽。累了,就憩息在浦陽江岸邊,等來到睦州的白云村,與隱士方鳳、吳思齊晝夜吟詩。當他揮筆寫作時瞑目遐思,忘記了自己與周圍的一切。他常常對別人說:“運用心思,專一而不分散,鬼神都會回避?!彼钏伎嗨鞔蠖既绱?。婺、睦二州的文人墨士都紛紛跟著他游學。元甲午年間,謝翱寓居杭州西湖,娶劉氏女為妻,前朝的遺老還有很多活著的,他們都詫異自己與謝翱相見恨晚。 元代元貞元年(1295),謝翱因為肺病發作而死,時年47歲。在他快要去世的時候,囑咐妻子說:“我遠離家鄉千里,所交的朋友唯有韶卿、子善最親近,無異于親兄弟,小心收拾好我的文稿和尸骨托付給他們?!鄙厍浼捶进P,子善即吳思齊。不久方鳳等人果然來到,把謝翱安葬在嚴子陵臺的南面,用謝翱的文稿來為他殉葬,并捐建“許劍亭”以示紀念,亭柱所鐫:“生為信國流離客,死結嚴陵寂寞鄰?!?/p> 富春江水流經謝翱墓前,七百年來嗚咽未止,似在重述當年西臺上那曲招魂歌。浩浩東去的江水淘盡多少帝王將相,唯留桀驁文章與嶙峋風骨在煙波深處錚錚作響——那擊石而歌的書生,終以破碎的竹如意,鑿穿了歷史的鐵壁。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