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說出一植物名稱,你會想到什么?五行草。對于五行草這個名稱大家也許有些陌生,如果我再告訴大家這植物的另外一個名字,我想沒有誰會不認識它。 馬齒莧,草本植物,二十五種野草里的其中一種。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先秦時期。暮春三月,馬齒莧長出細嫩的小芽,微微弱弱,并不打眼。小滿過后,陽光雨露的滋養(yǎng)下,它的莖葉才蹭蹭蹭地肥碩起來,在風中擺動著綽約的腰肢。無論是在田間、溝沿渠畔;還是菜畦間、瓜架下,甚至犄角旮旯處,都能見到它蓬勃的身影。一夜間,馬齒莧居然開出花來了,它的花瓣呈圓形,因花色多為淡雅的黃色,也被家鄉(xiāng)的人稱之為“黃豆柄”。炎炎夏日,馬齒莧的身姿縮小了,莖葉卻愈發(fā)的蔥郁和精壯。暗紅色渾圓的莖稈附在地面,鋪展而開,像是嬰孩伸開的手掌,向著太陽和天空蔓延生長。 兒時,一見到餐桌上擺有馬齒莧這道菜,我就一臉嫌棄。那時的我較喜歡吃甜食,在我看來,香脆和甜爽才稱得上佳肴,酸酸澀澀的馬齒莧,有何好吃?長大了,口味悄無聲息地發(fā)生變化。過去不喜歡吃的豆類和蔬菜,既也慢慢喜歡上。對于馬齒莧,依舊談不上多喜歡,但至少不再排斥。 當馬齒莧那酸甜的味道留存在我的齒尖,我也開始讀懂人生。 漫長的一生,我們希望萬事遂心。可紛繁的人世間,哪有那么多順心?無非都是酸甜苦辣走一遭,盡可能寬慰自己罷了。這些年,我始終致力成為更好的自己。何謂更好的自己?不見得是功名利祿,更多的歸結于豁達的心胸和堅韌的品格。正如馬齒莧,越是犄角旮旯處,越是郁郁蔥蔥,一派葳蕤之象。因為耐貧瘠,抗干旱,馬齒莧也被農(nóng)夫稱之為“死不了”。特別是當它作為一劑良藥,它的價值更是無限放大。民間有“夏天常吃馬齒莧,一年無病又無害”之說。 吃馬齒莧最好是在大暑之后。這個時候,馬齒莧的莖豐滿、微紫,葉光亮、翠綠;汁水濃稠;酸甜適中。采一把新鮮出土的馬齒莧,摘去根部,清水洗凈莖和葉,放入沸騰的鍋里輕輕焯一下,煮出來的湯汁成了解暑湯。莖和葉切段,拌以食鹽、蒜末、香油等調(diào)料,一盤潤滑爽口、清涼微甜的涼菜新鮮出爐啦。汪曾祺曾在《故鄉(xiāng)的野菜》寫道:我的祖母每年都要摘一些馬齒莧,曬干了,過年包包子。馬齒莧包子到底是怎樣一種風味,也只有嘗了的才知道。用汪老的一句話來說: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要嘗嘗。我想人生也該如此,無論順境亦是逆境,靜靜地等待,總會找尋到屬于自己那一束光!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wǎng)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wǎng)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