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建州煥新顏 ——建甌市檢察院為古城保護注入法治動能 建甌,古稱建州,千年文脈在青磚黛瓦間流淌,歷史風華于朱子理學中沉淀。當現代法治精神與古城文脈相遇,建甌市檢察院以公益訴訟為筆,在這片古老土地上書寫著保護與傳承的新篇章。近年來,建甌市檢察院化身公共利益守護者,創建“檢護建州·賡續文脈”檢察品牌,沿著“一軸兩帶三域”的工作思路,為古城保護注入法治動力。 一軸引領 法治護航“理學名城” 因華為城,據河為池,維此建甌,背華面芝,二水合襟。建甌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訴說千年的故事。 從檢察建議幫助修復古城門,留住歷史之“痕”,到公益訴訟共護非遺文物,傳承古城之“脈”,再到專項監督守護古樹名木,守住文化之“根”。近年來,建甌市檢察院以服務保障建甌市委打造“千年建州·理學名城”、加快建設生態文化融合發展示范區為工作主軸,出臺《建甌市人民檢察院關于服務建甌市打造“千年建州·理學名城”決策部署的實施意見》,細化十條措施,構建“公益訴訟為主導+綜合治理為補充”模式。通過磋商、檢察建議、圓桌會議、公開聽證等方式,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行職責。 截至目前,該院已辦理相關公益訴訟案件71件,發出檢察建議58份,助推職能部門爭取資金230余萬元,督促整改問題、修繕文物70余處,為建甌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兩帶并行 文脈與生態共守護 賡續歷史文脈,守護生態青綠。依托南平市檢察院“綠色+紅色+古色+N”“多色南檢”品牌,建甌市檢察院一帶賡續歷史文脈、一帶守護生態青綠。 在守護歷史文脈方面,該院以“意見磋商—檢察建議—跟蹤回訪”閉環辦案模式,構建“政府引導、司法協作、社會參與”協同保護路徑。針對文化遺產保護短板,制發檢察建議32件,推動文廟片區等文物的保護修繕,以及建苗迎賓習俗等非遺傳承保護。此外,該院主動幫助圖書館修繕《福建全省地輿圖書》;復刻《甌寧縣志》并捐贈博物館、圖書館,填補兩館的館藏空白,實現建安、甌寧兩縣“雙志合璧”,激起古籍保護“一池春水”。 為讓生態保護從理念落地為實踐,讓“綠水青山”常駐,建甌市檢察院踐行“專業化法律監督+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生態檢察模式、深化“河長+檢察長”工作機制,共辦理行政公益訴訟案件34件,督促清理污染和非法占用的河道18處,恢復河岸原貌18處,整治養殖污染場所35處。同時,率先在南平市開展整治“三無船舶”專項行動,督促拆除“三無船筏”60條,銷毀漁具100多組,查到并沒收發動機15臺、逆變器1臺。該院還以檢察建議推動建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黃腹角雉種群棲息地。 三域補充 豐富拓展品牌內涵 在“一軸兩帶”的基礎上,建甌市檢察院聚焦種質資源、涉臺文物、英烈紀念設施三大領域,持續深化保護工作。 針對福建省現存唯一閩臺同根茶園古茶樹受白蟻侵害問題,該院以檢察建議促成屬地政府對古茶樹治理、復壯。同時,將古茶樹納入生態修復金的保護范圍,設立“百年矮腳烏龍茶園(閩臺同根茶園)生態司法協同保護基地”,為古茶樹的種質資源保護注入新動能。 針對見證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合作的重要歷史建筑清代古民居王福艇宅與大廟,該院通過檢察建議、公開聽證推動屬地政府依法履職。按照“古民居活化+北苑貢茶文化”的設計思路,推動古民居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守住兩岸文化“活化石”。 此外,該院積極探索“檢察服務+英烈設施”機制,聯合建甌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開展烈士紀念設施專項檢查,共辦理案件5件,助推保護英烈紀念設施4處,守護歷史文化。 三江匯流處,八閩第一州。從千年文廟的夯土層到現代公益訴訟的檢察藍,建甌市檢察院堅持“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理念,讓建甌古城在光陰流轉中煥發永恒生機。“檢護建州·賡續文脈”檢察品牌也將如法治年輪,鐫刻新時代下文化守護與文脈傳承的動人詩篇。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