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未成年人檢察題材電視劇《無盡的盡頭》熱播,引發全民熱議。劇中,云海市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辦公室的檢察官直面校園欺凌、兒童拐賣、家庭監護缺失等社會痛點,以案例撕開未成年人犯罪背后的沉重話題——當孩子的世界出現裂痕,法律如何既是一把懲戒的利劍,又是一盞救贖的明燈? 值此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記者特邀福州市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部檢察官劉維,以劇情為鏡,解析那些藏在法條背后的溫度與鋒芒。 劇情一:三少年校園霸凌致人死亡案 劇中,黃家旺、陳小斌、李暉3人均為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在下課時,3人將另一15周歲未成年人張文軒帶至一爛尾樓,對其羞辱、謾罵、毆打,并錄制視頻。在張文軒表達要跳樓時,黃家旺還以“你跳下去,我就放了你”等話語刺激張文軒。在張文軒求饒時,黃家旺更加變本加厲地表示張文軒不跳就將拍攝的羞辱視頻發布,張文軒不堪受辱跳樓自殺。 跳樓后,張文軒并未立即死亡,李暉良心發現,想撥打120對張文軒施救,被黃家旺制止并威脅,最終導致張文軒死亡。 問題①:黃家旺等人對張文軒的羞辱、謾罵、毆打涉及哪些法律問題? 檢察官解答 劉維檢察官:劇中,黃家旺等人的行為涉及民事、行政乃至刑事三種責任。具體而言,辱罵、毆打等行為侵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零九條及第九百九十一條賦予每一位公民的人格權,黃家旺等人是未成年人,故他們和他們的法定監護人需要向張文軒承擔賠禮道歉、經濟賠償等民事侵權責任。 劇中未明確提及黃家旺等人年齡,但根據劇情,幾人是中學生。若黃家旺、陳小斌、李暉3人滿14周歲以上且造成張家軒重傷,則需要承擔故意傷害的刑事責任。即使他們未滿14周歲,也要接受治安處罰,甚至接受專門矯治教育。 問題②:黃家旺等人逼迫張文軒跳樓后還未施救的行為要負哪些法律責任? 檢察官解答 劉維檢察官:結合劇情,黃家旺等人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若黃家旺等人年齡為14周歲以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應以故意殺人罪追究刑事責任。若不滿14周歲但已滿12周歲,報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也應以故意殺人罪追究刑事責任。故意殺人將被判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問題③:如何區分欺凌行為與刑事犯罪的界限? 檢察官解答 劉維檢察官:欺凌行為與刑事犯罪從行為的方式、造成的后果來區分。當行為人具有主觀惡意,根據實施欺凌手段不同,對行為后果的規定也不同。達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的后果,就是犯罪,未造成法定嚴重后果或情節顯著輕微的行為,一般視為違反校規或治安管理處罰的欺凌。如,采用傷害他人身體的方式實施欺凌,那傷害的程度、方式直接關系到是否構成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采用非法拘禁的方式實施欺凌,剝奪人身自由的時長、手段、次數達到法律規定的程度就構成非法拘禁罪。 劇情二:“租借”未成年人從事盜竊案 劇中,潘雄從各家長處“租借”未成年人進行盜竊培訓,并指使孩子們實施盜竊行為。其間,孩子們被潘雄關至狗籠中,并遭受打罵,一個孩子被鑒定為輕傷二級。 未成年人陸聲及其弟弟陸鳴就被父親陸廣福“租借”到潘雄手上,陸聲為保護弟弟被迫進行盜竊。 問題①:潘雄租借未成年人從事盜竊的行為涉及哪些法律問題? 檢察官解答 劉維檢察官:潘雄的行為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條之二“組織未成年人進行盜竊、詐騙、搶奪、敲詐勒索等違反治安管理活動的行為”之規定。 同時,潘雄通過暴力脅迫、精神控制等手段迫使未成年人實施盜竊,即使部分未成年人未達刑事責任年齡(如未滿16周歲),其行為仍可被認定為間接正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九條規定,教唆未成年人犯罪應從重處罰,潘雄作為實際控制者,需獨立承擔盜竊罪的刑事責任。 問題②:潘雄將未成年人關入狗籠并打罵的行為,需要承擔哪些法律后果? 檢察官解答 劉維檢察官:潘雄將孩子們關押于狗籠中,使他們難以離開、逃出,其行為故意、非法地剝奪這些孩子的人身自由,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條規定的非法拘禁罪,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剝奪政治權利。同時,潘雄具有毆打、侮辱情節,應在此基準刑上從重處罰。 問題③:劇中,檢察院對陸聲采取附條件不起訴、考察期六個月的決定,此決定的根據是什么? 檢察官解答 劉維檢察官:根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八十二條的規定。適用附條件不起訴,需同時滿足以下四個條件:(一)犯罪嫌疑人為未成年人;(二)涉嫌的犯罪行為必須是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規定的犯罪,這些章節主要涉及侵犯公民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或者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的犯罪;(三)根據案件情況,犯罪嫌疑人可能被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四)案件本身符合起訴條件,但犯罪嫌疑人有悔罪表現。 劇中,陸聲作為未成年人(未滿18周歲),符合主體條件;盜竊罪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分則第五章“侵犯財產罪”,符合附條件不起訴的罪名條件;若陸聲的盜竊行為未達到“數額巨大”標準,且未造成嚴重后果,依法可能判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單處罰金,符合附條件不起訴的刑罰幅度要求;陸聲有認罪、悔罪態度,并如實供述、積極退贓或賠償損失等,符合“悔罪表現”的要求。故檢察院對其適用了附條件不起訴。 劇情三:校園偷拍案 劇中,未成年人田俊利用針孔攝像頭偷拍女同學裙底,未成年人甄榮以學習為由建群,傳播他人拍攝的色情視頻牟利。 問題①:田俊偷拍的行為涉及哪些法律問題? 檢察官解答 劉維檢察官:雖然田俊實施了偷拍的行為,但他未滿18周歲,且屬于初犯,犯罪情節輕微,可不追究其刑事責任。但田俊的行為可能涉及民事侵權、行政違法。 民事侵權方面,田俊使用針孔攝像頭偷拍女同學裙底,侵犯他人的隱私權(如私密部位、私密活動)和肖像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條規定,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隱私權,未經允許拍攝他人私密部位構成侵權,需承擔停止侵害、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同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規定,有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田俊還應接受相應的治安處罰。 問題②:甄榮傳播色情視頻牟利的行為有什么法律后果? 檢察官解答 劉維檢察官:甄榮建群傳播色情視頻并牟利,構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條規定的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若傳播對象包含未成年人,可能面臨更嚴厲的處罰,最高量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至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沒收財產。 法律延伸 劇中,檢察官面對的不僅是案件本身,更是原生家庭撕裂留下的心理廢墟以及被傷害后的心理陰影。他們推動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干預,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適用附條件不起訴等制度,試圖在法律的框架內為迷途少年尋找救贖之路。而這樣的探索,正在現實中同步上演—— 今年4月,福州市首家“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救助中心”正式成立。這個由福州市兩級檢察院、福州市第二總醫院神經精神病防治院聯合打造的“檢醫童心”救助平臺,標志著未成年人司法保護進入“心理修復+法律救濟”的新階段。 拓展問題①:什么情況下,未成年人可以申請司法救助? 檢察官解答 劉維檢察官:國家司法救助是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案件過程中,對遭受犯罪侵害或者民事侵權,無法通過訴訟及時獲得有效賠償的當事人或其近親屬解決生活急迫困難而給予的輔助性救濟措施。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全面加強未成年人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的意見》對下列八種情形的未成年人,要求案件管轄地檢察機關應當給予救助: 1. 受到犯罪侵害致使身體出現傷殘或者心理遭受嚴重創傷,因不能及時獲得有效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2. 受到犯罪侵害急需救治,其家庭無力承擔醫療救治費用的。 3. 撫養人受到犯罪侵害致死,因不能及時獲得有效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4. 家庭財產受到犯罪侵害遭受重大損失,因不能及時獲得有效賠償,且未獲得合理補償、救助,造成生活困難的。 5. 因舉報、作證受到打擊報復,致使身體受到傷害或者家庭財產遭受重大損失,不能及時獲得有效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6. 追索撫育費,因被執行人沒有履行能力,造成生活困難的。 7. 因道路交通事故等民事侵權行為造成人身傷害,無法通過訴訟獲得有效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8. 其他因案件造成生活困難,認為需要救助的。 拓展問題②:關于未成年人心理創傷方面的司法救助如何申請? 檢察官解答 劉維檢察官:未成年人遭受心理創傷,司法救助申請方式有以下四種: 1. 人民檢察院辦案部門在辦案過程中,對于符合救助條件的當事人,應告知其可以提出救助申請。 2. 救助申請人可以向辦理案件的人民檢察院控告申訴檢察部門提出申請,救助申請一般應當以書面方式提出。救助申請人提供書面申請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方式提出,檢察人員應當制作筆錄。 3. 無行為能力或者限時行為能力的救助申請人,可以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申請。 4. 救助申請人系受犯罪侵害死亡的刑事被害人的近親屬或者其贍養、扶養、撫養的其他人,以及法定代理人代為提出申請的,需要提供與被害人的社會關系證明;委托代理人代為提出申請的,需要提供救助申請人的授權委托書。 拓展問題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救助中心如何通過心理救助綠色通道為未成年人提供幫助?針對的對象有哪些? 檢察官解答 劉維檢察官:綠色通道是指福州市第二總醫院神經精神病防治院為檢察機關轉介的未成年人保證必要的門診號源、匹配合適的專家醫師,提供規范化診斷、治療及危重個案快速干預響應等服務。作用在于幫助未成年人及時接受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提供的心理干預、心理輔導或者心理治療服務,有效保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和合法權益。 綠色通道針對的對象為檢察機關在工作中發現需要心理評估、治療的未成年人,包括:家庭暴力、婚姻家庭糾紛、校園欺凌、網絡欺凌等民事、治安案件以及性侵害、遺棄虐待、故意傷害、尋釁滋事等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被害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臨界未成年人,即有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受過行政處罰的未成年人,有犯罪行為但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其他需要開展心理健康評估、治療的未成年人。 拓展問題④: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救助中心,未成年人能得到哪些幫助? 檢察官解答 劉維檢察官: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救助中心計劃為未成年人提供以下幫助: 1. 心理評估。福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救助中心通過指導未成年人完成心理測評量表,與未成年人面對面的訪談評估,了解未成年人的病史、日常表現、成長經歷、家庭背景、個性特點、精神狀態等情況,作出全面和系統評估,并出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評估報告。 2. 心理治療。在征求未成年人法定監護人同意的情況下,該中心將從癥狀緩解與問題解決、認知與思維改善、情緒管理與調節等方面持續為未成年人開展針對性心理治療。 3. 治療費用評估。為需要長期開展心理治療的未成年人提供后期治療和康復費用評估,并出具評估報告,為檢察機關開展司法救助和當事人提起民事訴訟提供證據支持。 普法后記 劇中,林之桃檢察官曾說:“與其感化教育,不如提前預防,讓罪惡在開始前就結束,讓苦難在發生后被治愈。”這句話道出了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核心——法律不僅是懲戒的武器,更應是照亮迷途的光。 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本質,是一場關于“懲罰與拯救”的價值觀平衡,更是一場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理解。從《無盡的盡頭》到現實案例,我們看到:法律的剛性懲戒與社會的柔性修復必須互為支撐,才能真正實現“讓迷途者歸正,讓受傷者治愈”。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核心在于以“教育優于懲罰”為原則,構建法律懲戒與社會修復的平衡機制。既要通過附條件不起訴、心理矯治干預等制度給予罪錯少年改過自新的機會,也要建立強制親職教育、校園欺凌預警等前端防線;既要嚴懲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更要通過司法救助、監護權干預為受害者重建生活希望。真正的保護不是降低法律底線,而是用系統性方案打破“犯罪——標簽化——再犯罪”的惡性循環,讓法律既有震懾罪惡的剛性,也有治愈創傷的溫度,最終實現“守護每一顆迷途的心”。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