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躺平”一詞火了。該詞源于一則網文,作者在文中自述如何在沒有穩定工作的情況下,通過打零工滿足基本生活所需,以“躺平”逃避工作帶來的壓力。其實,“躺平”并非新鮮事物。這種現象與前些年先后進入公眾視野的懶、喪、廢宅、佛系、“葛優躺”等頗為相似,是一種不太走心、怎么都行,看淡一切的生活態度和處世方式。 一般而言,人的成長有兩個維度,一個橫向的時間軸,一個縱向的心理軸。時間流逝、年齡增長,這是最自然不過的長大,卻并不必然帶來心理的成熟。有人以3個標準定義成熟:經濟上獨立、自己的決定、對行為負責。這意味著成熟需要克服精神的惰性,參與更大的競爭,也承擔更大的責任。而以“躺平”逃避工作帶來的壓力,對一切都采取得過且過、隨遇而安的態度,既是一種心理不成熟的標志,更是一種逃避責任、缺乏擔當的表現,因而受到人們的普遍詬病。 “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一個人的成長、成熟,看似是與所處的環境搏斗,其實是與自身的搏斗。一些人年齡雖然很輕,因有遠大的志向和進取精神,所以遇事頗有見地,頗有自覺意識和擔當精神。“雨花臺最后一位烈士”成貽賓犧牲于南京解放前4天————1949年4月19日,年僅22歲。“新生十大信條”是他生前寫給未婚妻的信,信中說,一個“新生”一定要有新的人生觀、一定要有豐富的學識、一定要有規律的生活、一定要有果敢的毅力、一定要有高尚的品格、一定是勤儉的、一定是樂群助人的、一定是樸實的、一定是愛國家的、一定有著高貴的愛情。如此超然,就在于他找到了比自我“更多的東西”,那就是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是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一個人只有不斷地戰勝自我,追求比自我“更多的東西”,才能展開青春的翅膀,在迎擊風雨中自由翱翔。 陳獨秀曾在《敬告青年》中對一種人生態度的批評,“退隱為弱者,不適競爭之現象”,因此斷言,“排萬難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職”。“時代楷模”黃文秀大學畢業后本來可以留在條件好的城市工作,但她執意要回去建設家鄉,“把希望帶給更多父老鄉親”,在扶貧戰線吃苦受累,忘我拼搏,奉獻了自己寶貴的青春和生命。“排雷英雄”杜富國身負重傷、失去雙眼和雙手后,仍然不失拼搏進取之心,頑強與傷殘作斗爭,不僅學會了生活自理,還為部隊和戰友做了大量好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這僅有一次的生命應該怎樣度過呢?”保爾·柯察金的人生之問,在許多英模人物那里,成為奮發進取的不竭動力。但“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也大有人在。其根本原因還是沒有把“人為什么而活著”搞明白。 “我們的青年是一種正在不斷成長、不斷上升的力量,他們的使命是根據歷史的邏輯來創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條件。”與時代共進,選擇責任和擔當,是時下青年價值觀的主流。然而,也有少數人剛步入社會,在生活的激流中嗆了幾口水,就自以為把人生看透,選擇退卻與逃避;有的人工作久了,當年身上的那股子“氣”和“勁”漸漸散去,甚至個性棱角也漸漸被打磨和銷蝕;有的目光短淺,信奉“小富即安”,在小有成功后便陷入自我滿足和陶醉之中,整天盤算著自己的“小日子”。這種人生態度顯然與黨和人民的要求背道而馳,與時代精神格格不入,難免會引起對其個人發展乃至整個社會前景的憂慮。就像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在第四屆全國青年企業家峰會上所說的,現在年輕人“躺平”的話,國家的未來該依靠誰? “人生一征途耳,其長百年,我已走過了十之八九。回首前塵,歷歷在目,崎嶇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濤,幸賴橋梁以渡。橋何名歟?曰奮斗。”橋梁專家茅以升晚年這樣總結一生。誠然,誰的人生沒有幾分坎坷?誰的道路不曾有過崎嶇泥濘?生命的常態,永遠不只是淺淺的漣漪,隨時要有迎擊風浪的準備。尤其是當代年輕人,擔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任,更應該知重擔責,在需要奮斗的年齡,不能選擇“躺平”,否則無法成就一番事業不說,恐怕連自己的人生方向盤也無法把握。相反,中流擊水,才能真正熟諳水性;披荊斬棘,才能抵達成功的彼岸。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