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在小時候,常常聽大人說起過梅村與梅村頭,知道是深山里的一個小有名氣的村莊,可出來工作多年,卻一直無緣得見。在那個用腳說話的年代,邊遠的村莊神秘得像一個傳奇,這個傳奇只在少數幾個常到外鄉謀生的漢子嘴里飄蕩。閉塞,原始,神秘,恐怖,美麗,熱情,好客,淳樸…………這些字眼便深深地扎進兒時的腦海,揮之不去。 近十年來,由于國防道與“村村通”工程的相繼完成,我們得以走進這些偏遠的深山,一睹這些“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村莊。它們的廬山真面目才真正為外人所知,并驚艷世人。近年來,我頻繁穿梭于梅花山腹地的許多村莊,想了解它,熟悉它。可至今為止,我基本上只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對它們所知甚少。比如說梅村頭村,幾次都是匆匆而過,一直還是云里霧里的,直到這次專程前往,住了一夜,我才漸漸清晰起來。 資料上顯示,梅村頭村位于連城縣莒溪鎮東部,與新羅區萬安鎮交界,現轄店頭坑、宗羅地、吉坑、枧坑、梅村頭、定光、香樹前7個自然村。以村部所在地宗羅地為中心,周圍6個自然村形成一個弧形,猶如一彎新月。梅村頭村山高地廣,平均海拔800余米,這里群山如海,氣勢磅礴,山勢陡峭,路隘林深,到處是藏龍臥虎之地。這里民風淳樸,人們吃苦耐勞,熱情好客,忠厚憨實。解放前,除墾荒耕作外,主要靠賣些土紙、竹木器和木柴,到梅村墟場換購油鹽、雜糧養家糊口。 此次,我們先到店頭坑,走訪了山坳里剛剛廢棄的舊村落。每一個村莊都有它的歷史、它的輝煌,看著山林深處這一溜幾乎不為外人所知的古色古香的屋舍,我真的深受觸動。就地取材的木屋雖已飽經風霜,但依然整潔樸素,質樸無華,透著濃濃的歷史感。走近這些人去樓空的低矮的房子,歲月的滄桑與兒時記憶撲面而來,如果稍加保護,何嘗不是一處原汁原味的電影拍攝基地? 接著,我們來到了村部所在地,這個叫宗羅地的村落果然風光秀麗,素美幽靜,溫潤宜人,令人眼前一亮。村口古樹參天,溪流潺潺,游魚細石,清晰可見。古民居沿溪而筑,白墻灰瓦,歲月斑駁。從村口風水林新砌的石階步道往上走數十米,一條數丈高的瀑布便映入眼簾,一泄如注、飛花濺玉般的氣勢遠遠便感覺到了。據說,這個瀑布有大小10余個梯次,層層疊疊,非常壯美,非常罕見。另外,宗羅地山谷里還有一處紅豆杉群,多達上百株,樹齡高的達600余年。據林業專家介紹,如此密集如此規模的紅豆杉林,放在全國也屬罕見。 要在這個空氣清甜、疊泉飛瀑、古木蒼翠的仙境住上一晚,我們都不免興奮起來。這注定又是一個美好的夜晚,山里人實誠熱情,加上有共同的朋友,我們便毫無顧忌地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聲說笑,直把星星與月亮都喝醉了。 一夜好睡,第二天早飯后,我們便前往定光村。 定光自然村位于莒溪鎮東南部,與新羅區萬安鎮梅村村交界,離宗羅地12公里,海拔1000余米。從梅村進來,山路盤旋,一路往上,一時竟是大霧彌漫,霧鎖群山。到了山頂,房屋在大霧中顯露出來,車就停在一座巍峨的祠堂面前。 據介紹,定光村原來叫作“定公村”,至于何時叫成定光村,已經無從考證。定光村張氏始祖叫張新福,明崇禎年生,因溫、羅、張、廖四姓結拜兄弟,感情深厚,于清順治年間在定光村建太平寨開基。四姓同祠共爐,和睦相處,同時立下誓言,四姓兄弟所生子女,相互不能通婚,且他們后代至今,都認真遵守諾言。當時連城知縣聽說“四姓同爐”一事后,親自到定光村察訪,在太平寨揮筆題詩:“四姓同爐天下少,里仁為美定公村。” 能夠達到仁的境界自然最好,而居住在仁愛的鄰里又何嘗不是一件美事。定光村“四姓同爐”的故事真是令人大開眼界,不啻為感天動地的一件美談。 看完祖祠,我們又在村中轉了一圈。村莊其實不小,有人口二百多,幾十戶人家,如今,幾乎聽不見人聲。村莊寂寂,屋舍儼然,籠罩在乳白色的大霧中,時隱時現,宛若仙境。身處高山之巔,我不由得想起了那個風雨如磐的年代。 1929年12月,莒溪赤衛隊舉旗暴動,成立中南區革命委員會。梅村頭幾個自然村也有不少貧苦農民秘密串連,組織開展抗租抗稅斗爭。1932年4月,朱德率中央紅軍攻下漳州城后,從龍巖抵達梅村、梅村頭一帶休整。朱德還在梅村墟場召集老百姓開大會,會后不久,紅軍部分指戰員又深入梅村和梅村頭一帶從事革命活動。在紅軍的支持下,定光、梅村頭、枧坑、店頭坑等自然村都成立了村蘇維埃政府。定光村蘇維埃政府的舊址就設在“四姓同爐”宗祠,張連慶當選為蘇維埃政府主席。村蘇維埃政府成立后,蘇區各項工作搞得熱火朝天。紅軍撤離時,許多村民參加了紅軍。 1932年開始,紅九團與文亨周煥文團匪在莒溪深山展開多次的拉鋸與較量,許多蘇區干部慘遭殺害,還有不少蘇區干部家屬和親人也遭匪徒迫害。1934年10月,我中央主力紅軍戰略轉移后,留在后方堅持游擊戰爭的紅軍成立了閩西南特區游擊隊與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其中第三游擊大隊就活動于賴源東南部、萬安竹貫和梅村頭一帶。為了支援紅軍游擊隊,有的青年主動參加紅軍,許多群眾主動為紅軍送糧、送菜、送情報。紅軍游擊隊還在梅村頭開設醫療所,醫治紅軍傷病員。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梅村頭的游擊隊頑強斗爭,一直堅持到解放。 可以想見,正是由于與世隔絕的深山老林的庇護,紅軍游擊隊才得以保存到解放。這一片紅色與英雄的土地,我們終于得以重新體會到她的艱難困苦與辛酸眼淚,她的英勇無畏與犧牲付出。 往事如煙,歲月如梭。驀然回首的剎那,我們已經被大山里勇敢、堅韌、仁愛、質樸的人民深深地感動了! (傅翔)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