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潭海壇灣面對廣袤東海,潮水漲落,日夜交替,衍生許多近岸水產,成為沿海村民取之不竭的聚寶盆。灣邊十多個村莊,村村都有討小海習俗,不但豐盛餐桌、增加家庭收入,還有許多趣聞。 潮水一退,巖礁上的螺、蠣、貝、、海膽和紫菜、赤菜、鵝掌菜等各種貝蛤藻類,長在礁邊的石鯽、海鯽、章魚等等,都成為討小海的主要目標。針對不同獵物,人們分別攜帶竹簍、螺勾、流刺網、釣具等工具下海。 這時十余里的長灘上,變得十分熱鬧,吸引了許多趕海人。這片灘上,產有赤蛾、油蛤、紅蛤、米螺等許多蛤類,人們使用各種耙具來獲得。如以赤蛾耙倒退拖拉,當耙在沙內觸碰發聲時,彎腰即可撿出赤蛾;有的蛤類會在沙灘上現有痕跡,只要認準蛤痕,憑手即可挖取;大潮時,可在齊腰深的海水里耙取紅蛤,其耙設計可過濾海水,不再憑聲響拾取。 晝夜之間,有不同的趕海方式。赤嘴等小雜魚,喜歡夜晚聚集礁石邊。我們就利用其習性,用小漁網捕撈。大人手攜網具,淌水至齊胸處,悄悄放網,上岸后,兩邊對拉,有時可有幾十斤魚獲。沙灘上有腿細跑得快的沙螞(一種小螃蟹),善挖洞藏匿,太陽一曬,會結集成群。在大白天,人們就以小漁網來圍捕沙螞。用3個竹簽將小漁網固定在灘沙上,網口立一支柱,幾個人來回跑動,驅趕沙螞入網,接連下網,一次可捕沙螞一兩百斤,是上好農家肥。 討小海也有季節之分。端午前后,節雨多,鲼魚會趨岸來喝淡水。人們就設伏在潮流入海淺灘上,潮水涌動進退時,會露出斗笠狀的鲼魚背來,持鋼叉猛刺其背,將其捕獲。大的一只三四十斤,小的也有十多斤重;其尾刺有毒,要防止被其甩中。入秋后,青[蟲尋]上岸,在巖礁石縫邊筑窩。每日早起,循跡即可捉到青[蟲尋]。冬天還有“拔急拽”作業,一人入海放網,要不懼寒冷,經得浪打,數人合力急拽,會捕到價值不菲、肉質鮮美的[魚留]魚。 有的討小海作業,頗具技巧,要經傳承教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如挖取名貴的紫色蛤類西施舌,就要足踏灘沙,遇有噴柱射出,即要及時深挖,至一手臂深,才能挖到。西施舌噴柱極小,不易察覺,往往會被疏忽漏過。當章魚抱餌時,要用長柄勾子精準將其鉤出,動作稍慢,逃之夭夭,讓人惋惜不已。 巡江也屬趕海范疇。春雷乍響之際,若能起早,就能撿到無頭烏賊。原來,在礁邊歇息的烏賊,受雷聲驚嚇,吸附礁石上的長足猛一收縮,竟將頭部拔出,無頭烏賊遂隨波漂流上岸。平潭有句俗話,“六月鱟,爬上灶。”意思是,農歷六月是鱟上岸的季節;早起者往往會不費氣力地白撿到一對鱟。成年鱟成雙結對,當地民俗單只鱟不撿,予以放生。 討小海,還會遇到各類始料未及的現象。有時下釣,魚未上鉤,卻會釣上石來。嘴饞的石,被拉出水面,也不松鉤,有一副“為食亡”的傻勁。站在水里,冷不防會有章魚纏上你的小腿,章魚誤認為遇上大食材了;這時就要趕快下手,將其捕捉入簍。 如今,隨著環境的變化,沙螞大幅減少,現在己見不到成群的沙螞了,青[蟲尋]斷跡,鱟亦成為罕見之物,不再上岸了;農田減少了,肥田的米螺已無人問津,只能任其自生滅,灘頭漂集許多米螺殼;小海的種種方式和趣聞,已成故事。 (陳有芳)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