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初五,一大早,我和族弟該回福州了。 縣城東區,陽光明媚。 族弟啟動了“大眾”馬達。我坐在副駕駛位上,伸手窗外,和親朋依依惜別。 “阿建,阿建…………你等等,等等…………” 哦,堂姑!在她的小兒子擁軍的攙扶下,拄拐杖,提溜著一個沉甸甸的紅塑料袋。 我急忙跳下車,迎上前去。 “姑,您…………” “給,茶油炸的薯包子。” “姑,您這么客氣。” “不是給你的,給俺阿爸。” “您阿爸?” “俺阿爸。擁軍,條子給他。” 擁軍憨厚一笑,摸出一張紙條,遞交給我。 福州第一干休所王鋼。另有一串數字,電話號碼。 “姑,您在福州還有個阿爸呀?” “姑不說瞎話。” 擁軍說,他也是前幾天才知道的。山茶油好找,大薯就難了,他還是到鄉下朋友家找來的,做種的。表哥,您多費心了。 我將塑料袋鄭重地放在后備廂里,一再表態,保證完成任務。 驅車出發,漸行漸遠。后視鏡里,我看到堂姑依舊站在原地,好像還在擦拭眼淚。 這一天,是返城高峰。高速路上,時見小汽車排起長龍。 族弟說,你姑是個怪人,過去呀,村里人來縣城,總不愛搭理人家。 我說,那些年,村里人進城,愛找熟人。姑是一個普通職工,哪有那么多閑工夫?我是農村娃,進城讀書。堂姑就很照顧我。 “噢。”族弟適時地轉移了話題,不再談論此事。 回到福州城,已是夕陽西下,我和族弟分手。 干休所在工業路,好找。沒有費多大的周折,我來到了王老的身邊。 干休所小花園內,霞光映照。 王老身穿65式老舊綠軍裝,半躺在輪椅上,頭發花白,耷拉著。一位中年護工,靜靜地站立一邊。 “王老,王老,有人來看您啦!” 王老動了一下。 “王老,有人來看您啦!” “呵,呵。” “有人來看您啦!” “哪里…………來的?” “武平。” “武平?” “武平!” “呵,呵,好,好啊!” 我靠近,彎腰,恭恭敬敬呈送上“禮物”。 “我的堂姑,練招娣,您的女兒,送給您的。” 王老雙眼發亮:“你說…………什么?招娣?” “招娣,練招娣。” 王老扭動腰身,護工上前扶持。他坐了起來,雙手按在油膩膩的紅塑料袋上,嗅嗅,放下,又拿起,嗅嗅,鼻翼翕動,臉上露出無比幸福無比欣慰的笑容,喃喃自語:“謝謝!謝謝!” 回家后,我和妻子說起了這件事。妻子是本地人,家鄉“人情世故”多半由她打理。聽完,她笑了,說,你真是個書呆子。 新中國成立初期,閩西土匪猖獗。為鞏固人民政權,省里派出老百姓稱為“大軍”的英雄部隊進駐各縣剿匪,其中259團進駐武平。縣志記載:“境內土匪被徹底肅清,共殲滅土匪3143人。” 負責武南片剿匪的“大軍”營長就是王老,王鋼。在一次追殲股匪戰斗中,他救下了一個五歲的放牛女娃。山窩里槍聲四起,小女孩嚇得鉆入茅草叢哇哇大哭。戰斗結束,王營長抱起了小女孩。他們都覺得特別投緣,特別親。就這樣,堂姑練招娣成了王營長的干女兒。 老人們說,在那些日子里,人們常常看到,王營長牽著干女兒的小手,走在老城的舊街上,一人一張小板凳,一人一塊現炸的茶油薯包子,邊吃邊笑。 部隊歸建。此后,王營長和我堂姑家還有聯系。后來,堂姑上學了,招工,嫁入縣城。堂姑生了兒子。王團長在千里之外捎來一套小軍裝。堂姑的回禮,就是茶油薯包子。 村里有條溪流,山洪暴發時,木橋板常被沖走。生產大隊就想建一座水泥橋。村里人請堂姑給省里當大官的阿爸寫信,要求撥款支持。 王團長回信說,他只是人民軍隊的普通一兵,無能為力。建議當地政府解決這一問題。王團長為表示他的支持,隨信捐贈了一百元人民幣。村里人很失望,說招娣沒有用,進了城,忘了本。 堂姑覺得抬不起頭來,和她的福州阿爸漸漸地疏遠了。 堂姑屬鼠,今年72歲。她的福州阿爸是接近一百歲的老人了。那香噴噴的茶油薯包子,他還能吃上幾回呢?感慨系之。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