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從警路 警心映忠誠 ——走近寧德監獄第三監區第七分監區長甘棟元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8月9日訊 從村官到警官,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他為民服務的初心;從群眾“貼心人”到靈魂“擺渡人”,變的是崗位,不變的是他昂揚奮斗的青春底色。他就是寧德監獄第三監區第七分監區長甘棟元。自2013年5月加入監獄民警隊伍以來,甘棟元始終堅持一線執法執勤,多次被監獄黨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公務員”稱號。 甘棟元(左)在查號清點服刑人員人數 跨界出發 他依舊不改為民初心 1988年出生的甘棟元來自山城屏南。大學畢業那年,“到為民服務第一線”的堅定信念,讓他選擇成為家鄉的一名“大學生村官”。 服務鄉村的兩年多里,甘棟元撲下身子、走街串戶,與村民真心交流,用“說農家事、拉農家話”的方式迅速成為鄉親們眼里的“自家人”。參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行政公文寫作、開展法治宣傳……在一次次實踐錘煉中,他逐漸成長為群眾“靠得住的人”。 腳下有泥,心中有夢。2013年,村官服務期滿,已取得鄉鎮服務中心編制的甘棟元選擇穿上藏藍警服,成為一名監獄人民警察。 作為一名非科班出身的監獄民警,甘棟元為盡快適應崗位需求刻苦鉆研,從零開始學習規范執法、刑罰執行等業務知識。“聞雞起舞”式的奮發努力,也讓他迅速從一名“行業小白”蝶變為業務骨干。 如今,已成長為分監區長的甘棟元肩負著第七分監區獄政管理、教育改造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并憑借過去扎實的學習和多年的實踐經驗,妥善協調解決監舍等處發生的各類問題。 因人施策 他剛柔并濟履責于行 “教育改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每一個細節都關系監管安全的底線。”扎根執法執勤一線10年的甘棟元,對教育改造工作始終堅持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身為一名分監區長,他剛柔并濟、因人施策,充分調動服刑人員的改造積極性規范性,確保監管安全開展有序。 今年5月底,甘棟元在主持一次夜間講評時,服刑人員葉某突然躍起、胡亂喊叫。甘棟元見狀當即下令予以控制并喝令其停止,處置過程迅速果斷。此次突發情況,雖未對監區改造秩序造成影響,但葉某情緒的突然波動被甘棟元記在了心上。 夜間講評結束后,甘棟元立即進入葉某所在號房與其交流,并在其不成邏輯的講述中,梳理出了葉某思想波動的原因所在。 原來,葉某曾數度“進宮”,過去與家人的關系也不親密,此次再入監服刑,家屬徹底中斷了與葉某的聯系,葉某因此更加無心改造,變得自暴自棄。夜間講評前,葉某因誤聽他人傳話與號長發生口角,管教民警勸其不要被以訛傳訛的信息誤導,卻被他誤解為民警偏袒號長。種種原因疊加,讓葉某做出不理智行為。 找到了癥結,也就找到了打開心門的鑰匙。在向上級領導匯報情況后,甘棟元一邊加大了對葉某的改造力度,要求其必須服從管教、嚴守監規,不得再有類似情形發生;一邊通過檔案信息積極與葉某家人進行聯系。經5次溝通勸導,今年6月27日,入監服刑3年多的葉某終于與家人取得聯系,親情這根線得以重新連接,葉某的服刑表現也得到有效改變。 忠孝兩難 他毅然選擇繼續戰斗 服刑人員蔡某原是一名健身教練,后因接觸網絡賭博而走上歧途。入寧德監獄服刑以來,其在甘棟元的關愛與幫助下積極改造,最終奔向新生。回歸社會之后,憑借過去掌握的專業技能和服刑期間所學的知識,蔡某開辦了一家健身房,取得一定的成就。為回饋監獄的再造之情,該健身房也為刑釋人員提供工作崗位,幫助刑釋人員走好回歸社會的第一步, 從服刑人員到創業先鋒,蔡某的轉變只是甘棟元10年改造工作成效的一個生動縮影。可沒人知道,在這“教育、感化、挽救”的故事背后,有著對家人的愧疚。 “我爺爺是一名有著5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打小我就聽他講述許多革命先輩艱苦奮斗的故事。在爺爺的引領下,2007年我也光榮地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更堅定了自己的理想與信念。”甘棟元說,從小跟隨爺爺生活的他,與爺爺感情深厚。每年七八月,老人總會等在老家的村口,期盼回家探望的孫子。 2021年8月,甘棟元休假期近,爺爺如往年一般拄拐前往村口等候,卻不慎摔倒致股骨碎裂。5天后,結束執勤任務的甘棟元帶著妻女匆匆趕回,卻依然沒能趕上見老人最后一面。 由于工作性質的特殊,難以兼顧家庭的情況已是常態,在忠孝兩難的抉擇中,甘棟元毅然擦掉眼淚,選擇繼續戰斗。為了讓同事能與家人團聚,甘棟元多次主動承擔起農歷除夕夜與大年初一的值班任務,10個春節里,他僅在家過了3次;勞碌一生的父母,本已到了坐享天倫的年紀,卻為了他能專注事業,仍幫忙照顧孩子……“10年來,是家人的無聲支持,我才能走到現在。”甘棟元說。 十年從警路,警心映忠誠。從初出茅廬到獨當一面,甘棟元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他是寧德監獄民警的一個縮影,更是青年民警學習的榜樣! (本報記者 龔麗雯 通訊員 陳益培)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