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7月4日訊 近年來,寧化縣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基點,積極探索多方聯動、多元互動、多維共建的居民自治模式,聚焦民生實事難題,圍繞群眾所急所需,巧用居民智慧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推動形成新時代“楓橋式”小區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 應改盡改 老舊小區向“美”行 翻開城郊鎮東山社區的民情記錄本:26戶居民希望將小區街道上坑洼不平的道路修補、19戶居民請求學校到小區門口的路段增加路燈、有人希望規范好小區停車問題…………網格員將居民的訴求逐一收集,并形成“收集問題、記錄在案、梳理分類、協調部門、聯動化解、回頭分析”的閉環管理機制。 在這份記錄本上,一條“一個月改造小區‘菜園’變‘公園’”的解決措施吸引了記者的目光。經深入了解得知,2023年7月,位于城郊鎮東山新苑小區的一塊閑置空地被居民私自開墾成“菜園”,給居民休閑和健身帶來不便,影響了小區環境的整體美觀。 在居民代表的提議下,東山社區黨員代表、居民代表及城市管理局等網格共建單位代表召開近鄰懇談意見征求會,決定對該“菜園”進行微改造:一方面多次組織施工人員平整土地、鋪設步道與彩磚、種植苗木;另一方面同菜民釋法說理,增強菜民保護小區的意識。不出一個月,“菜園”改頭換面,頓時成為小區里人流量最大的“公園”。社區居民胡女士笑得合不攏嘴,豎起大拇指點贊道:“現在感覺社區整體環境變好了,心情也美麗起來,而且茶余飯后在家門口就可以休閑健身了。” 這是東山社區建立聯席會議前置研究機制,推動社區、小區黨支部、物業企業、共建單位、社會組織聯動運作的生動體現。近年來,東山社區通過黨建引領新型社區治理“一網三員五聯動”模式,共參與社區志愿服務600多場次,總時長達3000多小時。同時,充分發揮15個共建單位、120名部門幫辦員業務職能優勢,對居民日常反映的問題與訴求予以分類處置,化解各類民生問題及矛盾糾紛,真正有效將民心聚集在基層、問題解決在基層、服務拓展在基層。 有理說理 甘當善用“婆婆嘴” 主動預防走在前,化解糾紛筑屏障。為積極響應矛盾糾紛大排查大化解專項行動部署,充分發揮地域特色,寧化縣通過組建、充實紅色調解隊和客家調解智囊團等特色調解隊伍,對矛盾糾紛第一時間介入、第一時間勸解,推動達成和解協議。不久前,翠江鎮客家調解智囊團隊知名退休老黨員楊美華就化解了一起鄰里矛盾。 5月14日,家住翠江鎮寧陽御景小區的梁女士因房屋漏水,與樓上鄰居張先生發生多次口角。楊美華聽聞此事后,第一時間了解情況。經多方走訪了解,梁女士居所陽臺頂上樓板處漏水情況嚴重,導致陽臺天花板發霉、吊柜損壞、墻皮脫落、鋼筋氧化以及墻面等處有明顯發霉跡象,嚴重影響正常居住和生活,且對房屋造成嚴重損害和安全隱患。 隨后,楊美華多次上門協調,從情、理、法三個方面入手,成功勸說張先生同意敲開自家陽臺水池下的地面瓷磚,以進一步查看漏水情況。“后來我們把瓷磚敲開后,發現是張先生隔壁鄰居的空氣能熱水器排水裝置沒安裝好,這才把水滲透出來。梁女士對張先生表示了抱歉后,我們把三方召集在一起協商,由隔壁鄰居維修好漏水問題,并賠償梁女士和張先生2萬多元損失。”楊美華告訴記者。 像楊美華這樣退休后專門從事調解的老黨員,翠江鎮目前有4人,其他黨員志愿者有10多人。他們在翠江鎮的指導下于2022年1月成立翠城“言和”人民調解室,充分運用“兔子腿”“婆婆嘴”“橡皮肚”三大調解糾紛的法寶,將矛盾糾紛化解在“最后一公里”。調解室自成立以來,共參與信訪矛盾糾紛調解216件,歸檔登記181件,普法宣傳服務群眾1800多人次。 共商共治 集中議出“金點子” 駛出寧陽御景小區,不到10分鐘就到東方花園小區。走進小區的居民自治服務平臺,群眾接待室、居民議事廳、矛盾糾紛調解室、法援咨詢室、墨香書房、四點半課堂、童趣天地、暖心驛站等多元化駐點讓人目不暇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人氣十足的“睦鄰驛站”。 “我們的驛站從早上7時至晚上9時對外開放,功能設施齊全,既為居民提供公共活動場所,也搭建起小區居民自治議事平臺,讓群眾參與小區治理過程、評判治理成效、共享治理成果。前不久,小區成功裝上電梯,這多虧了‘睦鄰驛站’。”寧化縣翠江鎮黨委委員、政法委員孫雄華介紹道。 2023年12月,一場關于是否加裝電梯的問題被擺上桌面————低層住戶以加裝電梯會影響室內采光為由,和高層住戶在業主群產生矛盾。樓棟長和業委會第一時間安撫雙方情緒,并向雙方征求意見、了解各自訴求。 “這樣還是會影響我家采光,之前提出的透明鋼化玻璃,你們覺得如何?” “可以是可以,但是這樣成本會增加,平攤的費用也會相應增多。” ………… 燈火通明的“睦鄰驛站”里,包括業委會和樓棟長在內的20多名業主從小區利益出發,就優化措施、改進方案等方面進行了多次商議。今年4月,經過全體業主投票同意的電梯加裝完成,為這起糾紛畫上了圓滿句號。 小區繪上“楓橋”色。寧化縣將緊緊圍繞“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工作理念,向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發力,推動小區居民“自治”,打造“楓橋式小區”,共筑基層群眾自治“同心圓”。 (本報見習記者 彭冬晴 通訊員 羅龍 邱富源)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