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府檢聯動 多方協力 ————泰寧縣檢察院公益訴訟激活古城保護一池春水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7月11日訊 素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之美譽的泰寧縣,是經北宋皇帝宋哲宗賜名而來的歷史名城,歷史上出過2個狀元、54位進士、117位舉人,創造了“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的科舉盛況。擁有江南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的同時,各項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勝枚舉,如何更好地推進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讓百姓記得住鄉愁、留得住歷史記憶,成為當下首要考慮的問題。 近年來,泰寧縣人民檢察院主動融入泰寧縣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大局,立足當地實際穩步推進公益訴訟工作,催生城鄉歷史文化多方聯動保護新機制,走出一條“聽民聲、解民憂、惠民生”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新路子。 聽民聲 查實證 位于大龍鄉里坑村的老虎際因其獨特建筑————吊腳樓而引得關注。其依山傍谷、拔地而起的搭臺既不損地表原貌,空間又得以充分利用,彰顯了人與自然生態和諧共存的內涵。然而在這之前,歷經百年的古村落存在坍塌風險、消防安全監管不到位、衛生環境臟亂等問題,亟須修復“重生”。 泰寧縣檢察院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立案調查,并針對存在的問題向相關行政部門和鄉政府發出檢察建議,要求依法對老虎際進行修復、保護。在檢察機關和相關行政部門、鄉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制定了修繕協議,并向上爭取了400萬元補助資金。修繕工程圍繞村落核心范圍,就地取材對破損傳統建筑進行屋頂、地面、建筑構件等部分修繕,最大程度保持老虎際傳統村落風貌的“原汁原味”,穿上“新衣”的老虎際古村落又煥發出新的活力。 修繕老虎際老村落只是泰寧縣檢察院發揮公益訴訟監督職能,守護轄區內文物和文化遺產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院與相關職能部門成立文物保護辦案組,實地查看多處文物保護單位,走訪文物保護單位所在地的鄉政府、村民委員會等詳細了解文物保護單位的賦存環境、歷史風貌和管理維護情況。聚焦全縣歷史文化古跡和文物保護領域的突出問題,與相關部門建立健全文物保護行政執法與公益訴訟檢察協作配合機制,運用“檢察建議+公開宣告+圓桌會議+跟蹤回訪”的辦案模式,為文物保護貢獻檢察力量。 解民憂 促整改 漫步在開善鄉的儒坊文化休閑廣場上,伍寧授課、儒生讀書的場景緩緩浮現在眼前。 擁有“儒鄉開善”美譽的泰寧縣開善鄉,是傳承“伍寧育人”的歷史文化之鄉,人文底蘊深厚,同時也保留了較多的歷史建筑。但年代久遠的木制建筑,容易滋生雜草霉斑、吸引蛀蟲垃圾,很快,墻體千瘡百孔、破敗不堪。 為此,泰寧縣檢察院相繼與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建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協作配合工作機制,與縣旅游管委會、縣司法局建立旅游資源生態保護協作機制,與縣文體和旅游局建立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協作配合機制,與消防部門建立文物防火安全協作機制,促進相關職能部門形成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優勢互補、經驗互鑒的跨部門聯動履職機制,同向發力,共同推進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 聯動部門不斷增加的同時,民間村民自發籌集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近年來,開善鄉村民累計自籌資金235余萬元及獲得上級補助32萬元用于歷史古建筑的修繕,其中余上6棟、余地1棟、禪寺1棟(余上境內),現已完成修繕的歷史古建筑有7棟,向大眾展示了“伍寧育人”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人文風情,實現雙贏多贏共贏。 惠民生 求實效 保護不是將歷史文化遺存束之高閣,讓歷史文化遺存走進日常生活才是最好的傳承。但怎樣讓古城保護成果惠及百姓,做好文物保護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活化文章? 泰寧縣檢察院始終堅持“保護優先、科學規劃、依法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則,積極參與古城的保護與活化利用,努力讓千年古城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坐落在泰寧古城的狀元街是游客集散中心,鄰近的九舉巷內的歷史文化建筑卻因歷史等多方因素,致使修繕、改造、提升與保護存在重重困難。熱鬧與冷清的對比間,泰寧縣檢察院積極響應泰寧縣政府探索建立的“公認民養”和社會租養等古建保護利用新模式,充分發揮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公益訴訟工作站作用,發動社會力量認養古城歷史建筑。 針對消防安全這個古城保護普遍性難題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積極參與古城消防安全監督工作,在府院聯動發力下,泰寧縣專門在古城設立消防工作站,通過建設古城智慧消防安全系統,編制古城消防安全規劃,出臺《泰寧縣古城消防安全管理辦法》,配套完善古城消防設施設備等,有效提升了古城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梧高鳳至,花香蝶來。很快,來自全國各地的認養業主們紛紛打造起茶館、休閑吧、民宿、私人影院、大師工作室等一批特色主題館,在古城內形成“特色農產品展示一條街”“工藝美術一條街”“泰寧晚茶一條街”等特色商業街區,從此熱鬧漫過冷清,古街重現生機。 (見習記者 彭冬晴 通訊員 陳長回 吳艷琴)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