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縣之味》 三明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三明市沙縣區(qū)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海峽文藝出版社 沙縣小吃,隨時代春風翻山越水,香飄萬里,成為人們心中的“國民小吃”。于是,我這旅居福州的沙縣人,耳畔常接收到的既有“你們沙縣小吃味道真是丫霸”的夸贊,又有“為什么你們沙縣小吃味道這么美”的探詢。 在240多種沙縣小吃面前,我的所知僅為滄海一粟,實在難以滿足人家這么熱切追問。我想,要是有一本生動詮釋故鄉(xiāng)小吃之美的書就好了。她可像小吃一樣,走向大江南北,進入千家萬戶。一邊是小吃撫慰人們的腸胃,一邊是書籍浸潤人們的心靈。豈不妙哉。 為應如我所盼者之呼,由三明市文聯、三明沙縣區(qū)文聯主編的《沙縣之味》一書于今年12月8日、第二十八屆沙縣小吃節(jié)之際推出。由于是散文集,書中55篇文章在闡釋沙縣小吃美妙的真諦時,不同的作者采取了不同的藝術手法。這些形式各異的表達,如同制做一道道沙縣小吃的技藝,手法嫻熟高超,內容豐富多彩,既讓人目不暇接,又令人由衷贊嘆不已。 40余位作者中,或為實踐者,或為美食家,或實踐者、美食家兼為,故而文章情景交融,娓娓道來,具有很強的畫面感。文字精準優(yōu)美,字字雕琢,讀起來就像嚼一碗Q彈的拌面。滋味清香綿長。如《褶皺之蕊》的作者,將文字錘煉與制做扁肉、燒麥那般認真,一句“它蜷縮起來如同少女的裙擺的紋路”,寫盡這兩種小吃的外表之美,激起讀者在紙上咬一口的沖動。 有人說,一個人無論走多遠,胃都停留在故鄉(xiāng)。一個個停留在故鄉(xiāng)的胃都是母親喂養(yǎng)成的,《母親的小吃》《瑯口“三湯”》等文章,講述的雖是難以忘懷的母親味道,于我來說卻成為鄉(xiāng)愁。好在沙縣小吃早已在福州落地生根,家和單位的周邊及從家到單位的路上,都駐扎著沙縣小吃店,溫暖著我的胃。 《美味紀事》《山林的饋贈》文中不僅有小吃的美妙清歡,還有鄉(xiāng)野的美麗清新?!峨y忘的午餐》講述了美食的另一種溫度,作者初次踏入一個離云最近的小山村,在語言不通、人境陌生、饑腸轆轆的窘迫中,得到一善良老婦的熱情招待,因而“那獨特的肉香與面香,永遠沉淀在我的心靈深處”。三言兩語勾勒出的這幅“那村、那人、那美食”圖景,直擊人心,足以溫熱人的一個冬天。 讀到《吃沙縣》時,我不禁會心一笑,除了感嘆這位作者真是深入到沙縣的骨髓外,還有一種老友相見的親切。在沙縣工作時,早餐幾乎為沙縣小吃所“壟斷”,每在早晨與老友見面時便問“吃什么”,答曰“吃沙縣”。簡潔夸張的三個字,往往讓初到沙縣的客人摸不著頭腦,甚至讓人想到特殊工作場景下的接頭暗語。書中如此接地氣的詞語,不勝枚舉,它們像珍珠項鏈般串起來,使文章熠熠生輝,靈動奪目。 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善拼敢闖,勞動人民在指上創(chuàng)造了沙縣小吃,文學工作者則在紙上創(chuàng)作了《沙縣之味》,前者將普通的食材化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后者以文學藝術技能回應了沙縣小吃味道之美,巧妙地跳出了詞典說解般的干澀枯燥的窠臼。這一實踐的升華,足讓“美文”“美食”的天地更廣、境界更高、回味更綿。 (羅錦生 作者單位:福建省公安廳)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